柴福洪
2012年,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都处于经济困难状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重反亚洲搅乱了东亚平静,有可能促成该地区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转向,中、日为钓鱼岛主权之争,有可能直接影响到两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大陆自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GDP增速相对下滑,PMI连续11个月下降,这可不是好兆头,到年底,可能不很乐观。
中国大陆经济发展一枝独秀的格局有可能发生逆转,这给中国政府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笔者就快速刺激经济增长的具体项目,提出一些个人很不成熟的想法,供决策者参考。
一、过去的传统宏调措拖难以实现调控目标
第一,货币政策。发行超额货币,本来可以促进经营状况好的企业发展,但中国的情况特殊,宽松的货币政策只能促进大型国有企业和与政府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发展,甚至促进本来就产能过剩的企业发展。对能迅速增加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和本来就是弱势地位的产业并没有实际作用。这是大量事实证明了的。
货币宏调政策,要改变大水慢灌式的货币发行方式,探索新的贷款促经济发展措施。长期的措施现在就要做,但不宜作为主要手段,如增设村镇银行,本可以促进就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但发展村镇银行本身就是一个难题,人才、规模、监管等都是问题,需要慢慢培育,它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要在短期内发挥作用,关键要靠国家强大的行政力量和得力措施全面推进,在中国抛开党的领导与行政力,想办成任何事情都是不可能的,即使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手段,但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用行政力推动经济发展,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必须大张旗鼓地坚持这一点,不必担忧他人说三道四。
1、中央政府提出贷款指引。把中国所有企业划分成三大类(或更多类别,越具体越好),一是限制贷款企业类,二是视成长预期与盈利能力可贷可不贷企业类,三是有需求必须贷的企业类。
2、强制必贷项目。如农业现代化企业,农业保险项目,农民向城市转移项目,特大城市搬迁项目等。
第二,财政政策。财政增加支出、减少收入都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不同条件下要采取不同措施,如为单纯性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对特定消费品给予补贴,扩大消费、促进生产即可;但系统性经济下滑,内外经济环境不佳时,仅仅是消费补贴的作用就非常小,需要国家整体上压缩支出,减税、增赤促进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的发展。
节支的核心,首要的是政府开支必须压缩到最低限度,甚至裁员,堵绝政府侈奢与浪费。
减税的核心,首要的是减少居民纳税额,直接促进消费;其次是减少中小企业纳税,促进就业;最后才是促进某种特定消费的高涨,如住房消费。
二、新的促进经济发展项目必需是全民需求项目
扩大投资建设的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但要有新的理论指导,要在改善国民生活条件、提高全民幸福指数,缩小城乡、地区差距的指导思想下,搞建设、增投资。
中国目前的全民需求,个人认为有下列几项,只要党和政府下决心,必能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加速发展。
一是取消户籍限制,全部公共服务按人口长期居住地提供,并全国联网,异地互通。
二是对京、上、广、深等超过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实行拆分,有计划地异地建新城。
三是全面推行农业现代化,粮食收购价提到现在的三倍以上,农产品实行成本核算。
四是普及职业教育,对无职业能力的国民,实行首次免费培训,让劳动者身怀一技。
五是对生产一线劳动者和科学技术工作者、高级知识份子,退休年龄自愿提高5岁。
六是对“单独家庭”允许生育二胎,城乡再不鼓励生一胎,实行无差别的二胎政策。
七是城市居民家庭劳动公共服务化,城市基层政权改成企业兼行政管理的混合组织。
八是城市富裕阶层,允许到边远人口稀缺地和抛荒土地较多的地方经营家庭式庄园。
九是城市旧有低矮层、无特色的房屋建筑,推倒重建高层楼房,退空城市建设绿地。
十是加大科学技术研究投入,全国建多个“产学研一体”科技新城,重奖创新人才。
促进经济发展的项目选择择,必须与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任何经济重大举措,都尽可能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先导,知民心,恤民意,引民智,导民生,这样的促进经济增长项目就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建地铁、办钢厂、吻增长”,在过去本是激动人心的事,但今天的中国,发改委文件一出,全国反对声一遍,这样的事,再也不能做了。
前些年城市住宅建设,给我国经济发展事实上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没有考虑到,在特大城市里,新建住宅速度低于城市人口集聚速度,尤其是没有限制炒房,事实上是“通过房子让富人合理合法地剥削穷人。”一味地单向鼓励买房,其副作用已经大于副效应,以致中国经济整体上被高房价绑架,中国经济处于骑虎难下状态。
经济长本来是好事,搞建设也是好事,但怎么也得耳光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其根本原因就是不是在“知民心,恤民意,引民智,导民生”基础上的建设与投资。
2012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