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东盟外长会议上,南海问题成为会场内外的热点。日本因钓鱼岛问题召回驻华大使。这与前几年东亚一体化的热度形成鲜明反差。看起来,东亚一体化已经从春天进入寒冬。
遥想2008~2009年,东亚各国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彼时,国际金融海啸,东亚一枝独秀。当时人们把这看作东亚一体化的良机。
2008年12月,中日韩领导人首次召开了峰会,明确了“中日韩伙伴关系”。2009年6月,东盟系列峰会在周折后成功举行,大大推进了东亚地区金融合作。8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当时,甚至有人提出“东亚货币基金组织”、“东亚元”等概念。一时间,一体化似乎顺风顺水。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2009年正是转折点。美国高调“重返东亚”,东亚一体化遂被打断。在东北亚,钓鱼岛、独岛(竹岛)、延坪岛、苏岩礁,一个个地理名词不断激起中日韩民众的情绪。在东南亚,南海问题日益升温。矛盾似乎盖过了合作。
应当承认,美国的战略运作非常高明。美国只是动动嘴皮子,就消解了中国给东盟的真金白银。本来,东亚一体化已有雏形;然而,现在美国是“鸠占鹊巢”,中国则显得有些“为他人作嫁衣”了。总之,东亚一体化进程被打断。
与欧洲相比,东亚一体化确实存在先天不足。东亚各国缺乏共同认知的宗教和文化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政治制度千差万别。这些都提高了“沟通成本”。
但是,欧洲同样存在宗教派别、经济水平和政治制度差异,只是程度较轻。如果解决得当,这些都不是问题。
真正的绊脚石有两个:领土争端和美国插手。
在欧洲核心地区,除了已持续300多年的直布罗陀问题外,不存在大的领土争端。而在东亚,领土、领海争端比比皆是,而且尽是在东亚核心国家之间。中日、中韩、日韩之间,中国和一些南海相关国家之间,以及东南亚国家之间,都存在争端。
最大的变量还是美国。
在欧洲一体化之初,美国出于对抗苏联的目的,将西欧一体化看作利好。待到美欧货币权力矛盾凸显,美国回过味时,欧洲一体化已然成型。
东亚就没那么幸运了。东亚一体化刚一冒头,美国便拍“马”赶到,横亘在东亚各国之间。
美国插手东亚,欲得“一石三鸟”之效:第一,遏制中国的迅速崛起;第二,消解东亚一体化进程,或将其纳入美国轨道;第三,力推美国版的环太平洋一体化。
在美国2012年新军事战略中,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主要假想敌之一。为此,美国要拉拢中国周边国家。此外,美国还要在收缩兵力后,继续保持对欧亚大陆的影响力。为此,美国以欧亚大陆周边海域为“支点”,撬动欧亚大国。而南海就是这样的“支点”。
作为金融超级大国,美国天生对地区金融一体化抱有敌意。任何形式的东亚金融共同体,哪怕是日本主导,都不符合美国利益。
美国的真正打算是推进环太平洋一体化,载体是《环太平洋战略经济合作伙伴协定》(TPP)。酝酿中的反政府补贴、反限制外资等条款,意在排除或改造中国,并将一些“不听话”的拉美国家拉回来。在这个“大洋国”里,美国是银行和消费者,墨西哥、越南、印尼是美国的工厂,加拿大是美国的油田,智利是美国的矿山,阿根廷是美国的粮仓,拉美诸国则为美国提供劳动力等。金融、制造业和资源生产分工明确,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分”,简直完美得像一个模型。
然而,我们要问,中国的位置在哪里?未来的太平洋政治,将弥漫着不同版本一体化之间的争斗。
回首过去四年,东亚一体化大起大落,有很多教训需要总结,我们的外交政策需要反思。应当认识到,东亚不同于欧洲,地缘政治仍然占主导,经济合作未必自动促成政治友好。
在当前的一体化低谷期,要先不触及金融,而是从促进贸易投资、从提供跨国航运安全等公共品做起。
被打断的东亚一体化 经济合作无法自动解决东亚安全难题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