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根,最富盛名的欧洲小镇
——西行漫记(十三)
在西行漫记(十二)中,向大家展示了一些欧洲国家的护照式样。我们知道,在面积不大,人口密度却是全球最高的欧洲有着至少48个国家和地区。而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护照和签证,供居民出入境使用。由于相邻国家居民往来的增多,签证办理和出入境口岸的拥挤和手续烦琐,让过境的游客,尤其是边境地区的居民不胜其烦。
在欧洲袖珍国之一的卢森堡境内,有一个只有500多名常驻居民的小镇,由于她所处在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这里曾经签署过一个关乎欧洲很多国家人员自由往来的重要协议,而使得她声名鹊起,已经成为今天欧洲最富盛名 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就叫做申根(SCHENGEN),这是一个还没有踏入欧洲的人,就可能首先听到的地名。
申根,位于摩泽尔河左岸的卢森堡大公国的境内,傍水而建。一座横跨摩泽尔的大桥,将申根与河对岸连接在一起。但是这便捷的交通并没有给申根人带来方便,因为桥的另一端是另外一个国家——德国,而通过这座大桥到达桥的另一端后再向右一拐弯,就又进入了另一个国家——法国。
在那各自为界、划地为牢的年代里,申根和其他的欧洲边境城镇一样,老百姓出门就得出国门,所以出门就得带着护照,护照上还得有一个或多个邻国的签证,然后还要排队过边检。百姓的日常生活常常被过境所困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相互间往来的日益增多,边境的检查成了束缚发展与交流的症结,人们越来越多地感觉到了取消这种检查势在必行。
1985年6月14日,卢森堡大公,邀请了卢森堡周边四个国家:法国、德国、荷兰和比利时的政府首脑,共聚申根,共同签署了一份《关于逐步取消共同边界检查》的协定,尽管为了淡化文件签署地的国家属性,卢森堡特别将该协定的签字仪式安排在了摩泽尔河中的一条游船上进行,但是,依旧没有能阻挡人们将这个协定简称为《申根协定》,甚至,人们还将依据这个协定的规定,各成员国对其他国家的短期逗留者颁发的统一格式的签证,也称之为“申根签证”。
《申根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协定成员国之间不再对公民进行边境检查;2、其他外国人一旦获准进入“申根领土”内,即可在协定成员国的领土上自由通行;3、设立警察合作与司法互助的制度,建立申根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有关各类非法活动分子情况的共用档案库等。《申根协定》规定的相互开放边境,相互间不再进行边境检查;不仅免除了申根区内百姓出“国”的烦恼,而且申根区外的外国人一旦获得签证,也可在协定成员国的领土上自由通行,这为周游欧洲的旅游者们提供了极大地方便。在一个国家获得签证即可游历整个申根区的所有国家,从这个意义上看,或许我们把SCHENGEN翻译成“生根”更为合理。
《申根协议》虽然签署于1985年6月14日,但是,由于准备工作等诸多繁琐的事务性工作,直到十年后的1995年3月26日,《申根协议》才正式生效。首先签约的5个国家和期间又申请加入进来的西班牙、葡萄牙等七个国家,同时取消相互间的边境检查。之后,又有欧盟内外的一些欧洲国家申请加入申根协定,今天的申根区已经包括:卢森堡、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意大利、希腊、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瑞士和列支敦士登等26个国家。此外,圣马力诺、摩纳哥和梵蒂冈等袖珍国家虽然没有明确申请加入申根协议,但是,它们与邻国之间也没有设立边境检查,人们都可以从邻国自由进出。而塞浦路斯、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虽然已经签署了申根协定,但目前还没有取消边境检查。
申根协议的签署,使得人们可以在申根区的国家内自由行走,不用繁琐的签证,不用排队过境,不用受到过关的盘问和检查。这不仅为外国游客提供了极大地方便。旅游者凭借一张申根签证,便可在申根区内通行无阻。边境的居民更是方便了许多。比如,欧洲各国之间的汽油价格各不相同,卢森堡的油价便宜,德国和法国的油价相对贵一些,于是,在只有500人的申根小镇上,就有各家石油公司开设的规模很大的加油站,加油站里停满了来自法国、德国的汽车在等着加油,还有些法国人带了很大的油桶,偷偷地往里加满。
最后,应该特别说明一点的是,欧洲、欧盟、欧元区与申根区都不是同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