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楚文化脉络
余成城
古老的楚地润育了楚文化,楚地特异的山川大地滋养出古楚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楚人自古就具备着勤劳、开拓进取、不畏艰难、以天下为己任、讲信义、坚守法度、勇于创新、崇尚英雄、傲视权贵、是非分明的风骨,历经近三千年,这种精神在荆楚大地依然如故,可以说光照千秋。在中国文学史上将《诗经》和《楚辞》作为中国古文化的两条文脉,可以说《诗经》是黄河文化(北方文化),《楚辞》是长江文化(南方文化),对此两部诗集许多学者和专家都有专著论述,本文试图对楚文化的渊源或者说对楚人数千年来积极向上的精神作肤浅的探讨。楚之精神如何形成?这得要从楚国的建立和发展史着手。
颛顼帝孙重黎(祝融)死后其弟吴回嗣为祝融,其子陆佟的第六子季连,芈姓,季连的远代子孙有一个叫鬻熊的,博学有道,著有《鬻子》一书,曾做过周文王、周武王的老师。后来周成王追封先王功臣,封鬻熊的子孙熊绎于楚地做食邑,当时的楚地就是今天湖北秭归县东南一带偏僻狭小区域。而周初(武王、成王时)大封子弟功臣为诸侯,分封的重要诸侯有鲁、齐、燕、宋、卫等。周讲求宗法等级制,诸侯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孟子·万章》记:“天子一位,地方千里;公一位,侯一位,公侯皆方百里,伯一位,七十里;子、男同一位,方五十里……,”楚是子爵,食邑不过五十里,爵位最低,地域最小;周把王室周围土地以王畿为中心,按距离远近划分为六服,即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周把楚划定在蛮服内,称之南蛮或荆蛮。
周的分封制和宗法等级制把楚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地位定格在最下等,自然而然楚受到了歧视,楚人先祖就难咽下这口气,要求平等的愿望从一开始就萌生了。因楚距王畿较远,对周王朝保持相对独立,时常不服周王朝统治。周昭王曾两次率师伐楚,一次在昭王十六年大败楚人,俘获甚众;一次在昭王十九年周军渡汉水,全军覆灭,周昭王死在汉水中。
《小雅·采芑》记叙周宣王南征楚国之事,说:“蠢尔蛮荆,大邦为雠。”并把“蛮荆”与北方的猃狁并列。《鲁颂·閟宫》又把楚人与北方戎狄并列,同作为应予严惩的对象:“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周朝(西周)从武王姬发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到周昭王(前995年)时五十余年间,有历史记载的对楚就发动了两次战争,可以说一开始楚就受到不公平待遇,当时的历史背景就给楚人注入了反抗和自强自立的强心剂,这种潜意识在楚人中一代一代延续。
首先楚人想到的是要立国,争取政治上的平等地位,与鲁、齐、燕、宋、卫、晋等宗主国平起平坐。对当时的楚人来说,自强就是立国之本。要自强先要自信。楚地自然条件优越,“有江汉川泽山水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汉书·地理志)。可以说自然物质条件具有发展强大的物质基础,仅有物质基础是不够的,还得有坚强的精神支撑,要树立自信心。
作为一个部落或群体要达到一个奋斗目标或成就一番事业,领导意志是关键。我们看看楚历史,楚人先祖到熊渠这一代,综合实力已很强大了,征服了它周边的一些小国(庸、杨、越等),控制了江汉地区。惹得周王朝和一些诸侯国对楚十分仇恨,周天子视楚人为第一隐患,楚人面对的压力巨大,楚人想立国,要在天下人面前昂首挺胸,扬眉吐气,可是一直到熊渠死也没实现自己的愿望。至死不渝立国志向的熊渠只好寄希望于后来者,口授遗嘱于贴身侍卫武卞,将后来传说的和氏壁和王者剑交给武卞并传下歌谣:“荆山有宝,蓬蒿没腰,宝玉现形,地动山摇。荆山有玉,顽石裹藏,宝玉现形,拥者为王。”熊渠要求武卞世世代代舍弃一切都要保护好这两件宝物,交给贤明者,不忘立国之志。这就为楚人坚定了志向。
熊渠怕周天子祸及楚人不敢称王,过了一百多年后到熊眴掌权时还只能称楚君。为了实现立国称王的志向,我们看看楚人君臣的智慧,自周朝建立三百多年来,楚人无国,楚国不过是楚人自己的称呼,这称呼寄托着先祖的抱负。楚国君臣和巫师们利用一块能发光的石头大肆炒作:古籍上说,古者有宝,名荆山之宝,藏于荆山,有宝现形,拥者为王。这是祝融之火,火亮主国兴。……这样宣染,搞得天下人尽知,尤其是引得周天子惶恐和各诸侯国的嫉妒,更重要的是为楚人指明了要立国的奋斗方向和树立起必然兴旺强大的自信。炒作是为了达到统一楚人立国的思想、统一征战扩张领土行动的目的。
荆山之玉和王者剑是极好的道具,从楚君熊眴始,在楚武王熊通、楚成王熊恽手上运用达到极好的功效,他们继承先人遗志,奋发图强,少年成王拜见周天子,周天子惠王设宴招待,赐以祭肉,史官记下“楚子来朝”,天子表态:“镇尔南方,无侵中国”。至此楚国已是拥有千里领土的大国了,赢得了周天子承认的合法地位。到成王孙子庄王时,庄王杨武周郊、天子侧畔,问鼎大小,此时楚国已成诸侯霸主。在楚国历史上有过“昭惠兴楚”,到楚悼王时任用吴起变法,楚国再度振兴,到楚威王时,国富民强,国内蓬勃发展,四海稳定,乃天下第一强国。
楚国真正从武王熊通立国定都郢算起到最后一个楚王负刍止共历467年(公元前689年—公元前223年),从楚文王算起有25位楚王演绎了楚国历史,期间雄主、名臣、良将、贤士、昏君、乱臣贼子层出不穷,尤其是楚人不屈不挠的不怕牺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贯穿其中——荜路蓝缕立国、拓疆,举国同仇敌忾争霸、问鼎、求名分,竭忠尽智搞建设、谋发展。楚地的奇山异水、广袤的大地、富饶的物产、四季分明的气候,这些自然条件与楚人的奋斗历程一起构成了楚文化产生发展的沃土。
“小国之君施于威,中国之君施于惠,大国之君施于信。”这是楚人先祖鬻熊的遗训,山野之人都记得很清楚,“君思善,则行之;君闻善,则行之;君见善,则行之。”君王一定要言而有信,取信于民。楚之君臣都率先垂范,感召力很强。很多楚王能带头遵守律令,克勤克俭,比如说楚国的奠基者武王时刻以楚国利益为重,执法严明,七十多高龄还率军亲征,死在征途;“国家利益第一,君王利害其次,这是楚国的根本大法,法在楚国在”。文王曾出外游玩数月不归,不守先王法度,保申、鬻拳等大夫执法如山,敦促文王受鞭笞五十,起初文王不以为耻,还想我行我素,后鬻拳剑逼文王听忠言回朝理政,文王向其老师保申认错“寡人知罪了”。“君王五年不出征,死后不得见祖宗。”“战败者一律不准进城”,这也是楚先王制定的法律,楚文王熊赀战败被大夫鬻拳拦在门外,不准进城,文王带头守法,支持大夫们的执着,伊尹放太甲是商朝政治中一种成功的方式,说明了国家政治的公正清明。楚国早期君臣治国理政颇有“伊尹放太甲”之风。
天下没有一劳永逸的治国之策,先王的业绩仅供后人参考,却不可以照搬。鬻熊说过,运转无已,天地密移,岂能用一策应万变?天性具有开拓创新思想和行为,楚之君臣讨厌言必周公,行必典策。北方之国所以被先王一个个击败,就在于他们不知变通。国家衰弱,即使天下一等一的道德君子,又有什么用?若以小民之心肩一国之任,势必因小失大,谦谦之君,于国无补,于民不利。
“没有统一民族市场的国家,是不可能崛起的。”到楚威王熊商时,当国十年,楚国之富、楚国之稳,都是天下第一。四海商贾和各国诸侯都与楚国联系紧密,抬高了楚国物价,同时也抬高了楚人的身价。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郢都一片繁荣景象。经过几十代(二十多代)人的努力,楚国已富雄天下。经济是支撑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加之楚人天生具有学习、创新、超越精神,楚国的歌舞、建筑、音乐、雕塑、文学、教育等按楚人的性格、当地习俗、传统自由发展,不受周公之礼羁绊,奋力张扬到极限,楚人不论干什么都有一种“不服输”的潜意识,这是发展取胜的动力。在秦灭楚时,赢政走过一座古镇,发现楚民在高墙上涮有显赫的八个大字“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顿时赢政一个激灵,颤抖不已,感到楚不可欺,秦的江山将不会长久,于是自称始皇帝萌生了寻求不死丹药的做法。
楚国早期的歌舞融生产、祈祷、巫舞、征战、庆典于一体,男子粗矿、豪放、激昂、刚劲,舞女胸乳裸露、激越飞扬,《犁田歌》、《生子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企盼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万舞》是军旅之舞、战争之舞、刀枪剑戟的碰击声便是一种音乐节奏,让人感到肃穆、热血奔涌,自然产生我本凛然不可侵犯和征服天下的万丈豪情,还有由巫舞幻化而来的《浪漫村姑》,时而急骤,时而舒缓,旋转飘忽、轻盈,表现出楚女的仪态,是楚人尚美的民俗体现,即使过了几千年,岩壁上残存的几个舞女形象仍让后人产生翩翩联想,还有《百兽舞》、《杂耍》等,这些在早期的北方各诸侯国是没有的。楚庄王时期的《凤舞》展现了君臣的智慧、楚国的远大志向——要一飞冲天。《凤舞》的歌词是庄王所写:“不是不飞,待测风云;不是不鸣,大音希声;惊天一声,天下和鸣。……”战国时期楚庄王率先置宫廷乐舞,为的是韬光养晦,当年各国听说楚庄王一飞冲天的故事后也纷纷访效置宫廷乐舞,但是没有学会谋略却养成了腐化淫逸之风。楚恭王时乐师钟仪在晋国做了两年俘虏,持节守志,面朝南而座,依然对楚国一往情深,弹唱了一曲《南乡》震撼了晋国君臣,维护了楚国尊严,救了郑国国君郑成公,促成了晋楚和平。楚国将用以祭祀的巫舞搬上舞台,巫舞高亢灵活,楚歌神秘幽远,表现独特的荆楚神韵,楚武王曾将巫舞运用到战场上,吓退随国大军。
楚惠王为感谢当年随国救昭王,以楚国和个人名义送给曾侯一只编钟,几千年后竟大放光彩。楚庄王渐台上“宴会绝缨”,楚灵王熊虔时“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殍”等这些都是后人熟悉的故事,因楚王好歌舞,尤其好巫舞,所以楚歌楚舞盛极一时。
楚国的建筑让各国诸侯倾慕不已,耗数万民众之力、花数年时间、耗巨资修建的章华台,如天宫琼阁,矗立在江汉平原上,精美歌舞充值其间,使来楚的外国使臣流连往返,晋国也仿效在汾水之滨修建了虎祈之宫。鲁公醉心于楚国的宫殿建筑,请楚国派出技工帮他们建一座楚宫。鲁襄公在本国受尽了恭维,但见到楚宫的雄奇感到此生不值得,决心在鲁国盖楚宫。郑国的执政大夫伯有也带了工程人员来楚国参观楚宫,决定在郑国也建楚宫。鲁襄公后来死在鲁国的楚宫,其子鲁昭公也来楚国参观了宫殿,觉得太奢糜,感到自己的楚宫寒酸得不值得一提,当年的楚宫殿建筑艺术和音响处理在各诸侯国中都是最好的。
楚国的雕塑艺术不知起源于何时,楚怀王时,因宠爱漂亮聪明的秦夫人,她喜欢捏泥人,为讨新夫人欢心,再加之楚国有的是钱财,他招集了全国最好的雕塑艺人,运来大批铜,集中在郢都,花两年时间,铸造了一个王者出巡的铜像群。王者乘车,驭者勒马,骑兵护卫两旁,众多诸侯陪送于后,人物神态逼真,表情丰富,比起古罗马的雕塑毫不逊色。这是两千多年前最伟大的铜雕塑群像。这组雕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艺术成就撼人心魄,各国派人偷偷到楚国参观,牵强附会说楚有意侮辱各国诸侯王,后给楚带来麻烦。
楚国文学艺术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屈原和《楚辞》是典型的楚文化代表。一般多数人认为楚文化较中原文化落后,此说法有合理的成分,楚文化的兴起较中原文化迟,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诗》、《书》、《礼》、《乐》等文化典籍是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楚国用以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关系的政治与伦理道德不及北方文化完善,而且巫教盛行,正因如此,楚文化发展空间无限,加之丰富的物质条件,不受压抑或者较少压抑的显得自由奔放、思想活跃的生活情感,敢于标新立异的思想,造成了楚国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这是楚文化后者居上超过中原文化的一个方面。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继而楚汉相争,推翻了秦王朝统治,历史归结以楚人的胜利宣告结束“秦帝楚王”的历史逐鹿。西汉王朝的建立,使楚文化声势大张,不但是楚地的歌谣,由屈原、宋玉等人创制的楚辞,也获得了新的地位。它先是在南方诸侯王的爱好和提倡下复兴起来,并通过南方文人之手,逐渐北移,流传和影响到全国范围。在楚辞影响下,汉代文人模拟楚辞传统风格和体式,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赋”或“辞赋”,继而发展为后代的散文。
楚国自然条件优越,没有形成像北方国家那样严密的宗法等级制度,楚国贵族一直拥有比较独立的势力,自我意识强烈、性格刚毅、桀骜不驯,追求现实中的快乐和进步。中原文化艺术中,包括音乐、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为“礼”的内容,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一定伦理、礼节目的的手段,所以把追求中庸平和作为艺术的极致;楚文化艺术不同,不管是愉悦还是祭祀,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沿袭至今的丧葬习俗,南北差异就很大,北方悲痛苍凉,南楚把人的正常老死当红喜事办理,锣鼓鞭炮、载歌载舞、说唱逗乐,气氛热烈恢谐,使人破涕为笑,将亲友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为现实中活着的人考虑,既把丧事治好,又能迅速投入到正常的生产生活中。楚国的文化艺术和现实生活弘扬着人性的光辉。
楚国的教育以昏聩的楚怀王时为例,可略见一斑。当时的贵胄子弟除了习文还重在习武,士大夫们争着把自己的子弟送到学校受训,习武专门请富有战斗经验、武艺高强的将领充任教官,这些纨绔子弟平常娇生惯养,但一到学校个个都不孬,学文发奋、习武用功,竞争激烈,无人服输,训练场上成了全国瞩目的地方,成了年轻人最为向往的学校,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学校军训,培养出的都是经世济用之才。而当时北方的鲁国孔子推行仁政、礼仪教化,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当时天下诸侯纷争,崇尚武力,孔子希望用“仁”和“礼”来维护一个不变的小世界。举例说,齐国将要攻打鲁国,鲁国派子贡去游说齐人,齐人说你们说的仁和礼不是没有道理,我们只不过是想要土地,而不是你说的这些。于是攻打鲁国,鲁国灭亡了。孔子当时周游列国,推销他的“仁”和“礼”,无一国选购,可以说不合时宜。齐国的稷下学宫,当时名气很大,汇聚天下名士精英,屈原曾两次拜访稷下学宫,听名士们讲学,听百家争鸣,谦下受益。回国后更加竭忠尽智,以天下为己任,为世人树立了一个永世不灭的爱国爱民形象。
楚庄王论贤对后世有很大的启迪和指导作用,聪明和能干都不能当贤人之名。能干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那是手脚的灵敏勤快;聪明是一个人的小机灵,那是与常人比较而言,而贤人则是大智大慧大见识,一定有一大帮能干聪明人跟着他不问得失。能干人拥有才气,聪明人脑袋灵活,贤人则拥有能够照亮别人的光源,不是自己表现如何能干或是聪明。聪明人能干人需要别人照亮才发光,而贤人不但无须别人的光照,并且能够照亮别人。贤人不是自己如何能干,而是能够推荐别人到合适位置上为国家效力。古人云:“唯楚有才”。当然在楚国地域内,历史上涌现出过许多优秀人才,从追溯上古“神农氏”到现代毛泽东,期间优秀贤人能人不可胜数。以江西为例,江西在古代属荆楚之地,荆楚文化对之有很大影响,江西人颇得楚文化之神韵。如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北宋杨万里愤恨韩侂胄误国;欧阳修为支持范仲淹改革痛斥谏官高若讷,一派楚人正道直行的风骨;王安石锐意改革,变法图强;文天祥为保卫南宋王朝被俘就义,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之作;明朝戏剧家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以高超的浪漫主义再现楚人神韵,汤本人拒绝权相张居正,性情耿直,为政宽简。楚地润育出优秀人材全仰仗历史沿袭下来的务实进取精神和经世致用、不尚空谈的学风。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在湖北出现过董必武、陈潭秋、李四光、闻一多、李先念、林彪等,《中国青年》杂志在1988年发表过一篇文章,统计过仅一个红安县就有221位将军,蕲春县出了120多位教授。
湖北的“自强学堂—武汉大学”、湖南的“岳麓书院—湖南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尤其是湖南大学可以上溯到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五代智璇和尚建校基础上扩建成岳麓书院,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教育哲学中,从来不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而总是将教育的主要目标放在人格培养上。在传统上强调“明人伦”的教育宗旨,认为和谐社会的建立依赖于道德完善的个人,所以强调理想道德人格的培养。这两所大学在近现代史上为中国摆脱半封建半殖民的统治和建立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精英人才,这些优秀人才又大多都是两湖人氏。
我们温习一下当年楚庄王熊侣和詹何的一段对话,庄王向詹何请教治国之道。詹何说:“问治国之道,在下不懂。在下只听说过有治身之道,没听说过一个无德之人能治好一个国家。”“请赐教。”詹何放大声音:“夏桀聪明绝顶,商纣能文能武,他们都拥有甲兵百万,谋臣满朝。他们都懂得治国之道,最后也未免破国亡身。管子能治齐国,可是国家的一时之富换来的却是各国长久内乱和奢糜淫逸之风的蔓延。大王,前车之鉴,后车之覆,不可不防。还是那句话,老朽未听说过有身不正而能治好一个国家的人。”詹何论内修:精食壮身体,修炼得精神。外锋越露者,其内修越薄,内修深厚者,风送神韵……。似懂非懂之时,也正是大王寻求出路的最佳时候。有人在这时候放弃了,也就成了芸芸众生之中的一个,为王的就成了昏君暴君,虽贵为君主也无济于事。有人锲而不舍,上下求索,就成了贤人哲人。大王正处于似懂非懂之间,往前去前途无量,但这是要有精神的,往后缩流于平庸,但随波逐流即可……
历史表明,在近现代史中,两湖人的思想和革命行动将古楚文化精神进行了发扬光大。两湖人与时俱进的思想引领中国的发展方向和新潮流。
鸦片战争结束不久,湖南邵阳人魏源就主张变法革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编写《海国图志》令人耳目一新。曾任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的湖南人郭嵩焘首先由表及里地对西方社会政教风俗进行剖析,认为只重视物质层面的引进和吸收是不可能从根本上使中国富强的。“以变通政教风俗为治国之本”的理论其实质就是“中体西用”。在清末出现的曾、左、胡、罗(泽南)等一批“中兴名臣”他们革新了清王朝的旧军制,兴办洋务,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湘军的崛起为日后清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中国“士”的精神传统长久以来一直在湖湘大地传承。“士”的精神传统最基本的有两点,就是知识和道义,一方面要承担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作为“天下有道”的追求者,要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支持“戊戌变法”的地方官史只有一个湖南巡抚陈宝箴,(当其时谭嗣同的父亲任湖北巡抚),陈支持谭嗣同、唐才常在长沙创办时务堂、南学会及《湘报》,大言变法之事。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拒绝东渡日本避难,以身殉法启迪后人,舍身就义时留下了震今铄古的话语:“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的精神再现了楚之遗风。发生在今天的长江大学的大学生集体跳进长江舍生救人的义举感动中国,楚地天空开阔,楚地大学生的心胸也一样开阔明亮。
经世致用的学风一直在荆楚大地盛行,尤其在近代全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实学。湖湘人士与生俱来就有政治忧患意识和政治敏感心里,他们总是对地理态势、军政方略、攻防之策、经邦奇谋、治国伟道、济世大政、安民方针有超乎寻常的兴趣和精力,可以说生来就是做大事之人。敢想、敢干、敢当,以天下为己任,甘当“天下兴亡”之责的“匹夫”。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在平乱中,尤其左的楚军平定新疆阿古伯叛乱时威震一时。在辛亥革命等旧民主主义革命中,黄占强(黄兴)历尽艰辛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蔡锷)带病亲率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战;何等的英勇、何等的责无旁贷。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禹之漠、马益涌、刘道一、刘揆一等一批革命英雄为推翻帝制,捍卫共和奔走呼号,不惜献出生命。
在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楚之精神滋养出许多精英人物,单湖南一省就诞生了一批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蔡和森、彭德怀、贺龙、罗荣桓、任弼时、林伯渠、李富春、邓中夏、李立三、何叔衡、陶铸、胡耀邦、杨开慧、向警予等等。
安徽人陈独秀是这样评价湖南人的:“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一点也不夸张,是经过历史证明了的。
楚文化和楚之精神自古至今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发扬光大的。楚文化和楚之精神经受了历史风雨的淬砺,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让世界惊叹,楚之精神是我们祖先和先列们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出的瑰宝和享用不尽的财富。我辈当从中好好吸取营养,健全思想,提升素质,做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脊梁。(作者单位:紫阳交通征费稽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