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梦想:记安康学院的诞生历程
杨 涛
瑞雪兆丰年。从北方飘来的一场大雪,将安康大地装扮得分外妖娆,恰在此时,由国家教育部传来喜讯:安康师专正式升格为多科性本科院校。一个让294万安康人民期盼已久的夙愿,在陕西省、安康市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关心帮助下,通过几代师专人不息的艰苦奋斗,今天终于成为现实———安康学院诞生了!由此翻开了安康教育史的重要一页。
上 篇
素有秦头楚尾之称的安康,由于其战略位置的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次的战乱不但破坏阻碍着安康的繁荣,也制约着安康文化教育的发展。解放前,安康仅有普通中学、初等职业中学各一所,小学262所,在校学生1.2万,专任教师454人。平均每万人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93人,其中大学生更是稀少到0.42人。解放后,安康的文化教育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1959年安康终于结束了没有高等教育的历史,创办了安康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安康大学。草创的安康大学在十几间简陋的平房中,依靠几十名教职工,在短短的三年里,为安康的发展培养了数百名各类人才。但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安康大学停办了。从此,一种体现在文化上苍白、无奈的苦涩常常萦绕在安康人的心头,“十年文革”结束后,安康的高等人才更加凸显出青黄不接的局面。1978年成立的“陕西师范大学安康专修科”,让安康人看到了安康高等教育发展的曙光,而学校教职工也不负众望地抓住了这一次历史机遇,在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后,于1984年迎来了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7年来,安康师专先后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培养出本专科人才12500余人,为地方的基础教育、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许多毕业生都成为所在行业的骨干,其中有9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的称号,32人次获省级劳模和优秀教师称号,30多名毕业生继续深造并取得了硕士或博士学位。近几年来,安康师专的学生在全省统一组织的各类统测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在专升本浮动学制考试中,成绩均列全省前茅,录取人数占同级在校生的30%,高于全省15%的平均水平。三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91%、73%、83%。
历史的车轮从不会因人的愿望而停止前进,如今的安康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环境,不但成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而且汉江水力资源梯级开发也被国家列为西部重点开发项目。同时,安康中药产业、生态旅游亦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建设项目。面对如此历史机遇,以安康师专现有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已远远不能满足安康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现实的人才指数已经让省市各级领导感到了深深地不安:294万安康人中本科以上学历者7873人,只占0.265%,其中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仅有1648人。这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是安康未来15年的发展战略———提升城市渗透功能与辐射功能,将安康建设成为50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瓶颈所在。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根本原因是因为安康没有一所自己的本科院校,无法为自身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用得上、留得住”的本科生,这也直接造成了安康基础教育的严重失调:安康市现有小学在校生32.3万人,初中生15.3万人,高中生3.3万人。当人们只是将其归咎为经济落后的原因时,往往忽略了教师资源的匮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由此产生的恶果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下滑,从而导致全民整体素质的下降,全民整体素质的下降又严重滞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的滞后必然造成更多的人才流失,安康因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所以,建立一所能够服务地方经济、促进教育发展的本科院校———安康学院,成为安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 篇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教育部的一位领导到安康师专视察工作,在看到安康师专的状况时,讲到安康师专是他所到过的高校中办学条件最差、规模最小的高校,说严重点,根本不像一所高校。这些话引发了每位师专人的深深思考。出于对生存和发展的忧患,质量办学从此成为安康师专的工作核心。随着国家进一步推进西部开发的战略,安康市及安康师专以只争朝夕的忘我工作态度抢抓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升本建院成为安康师专发展的工作重点。陕西省委、省人大、省政府以及省教育厅更是对安康高等教育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关心,主管领导多次来安康视察指导,明确要求师专加快升本步伐,并在各方面予以倾斜,在过去5年里累计向安康师专投入5000万元,并将在未来5年继续加大投入,支持安康学院的建设。安康市委、市政府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科学地制定了升本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领导申办工作。本着“倾全市之力,建安康学院”的决心,市政府及所辖10县区承诺在未来5年共拿出3000万元支持安康学院的基础建设,同时规划用地1000亩支持安康学院的发展。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领导多次到安康师专视察工作,为升本建院提出许多建设性、指导性意见。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学院领导班子从创新发展的角度出发,认真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通过对自身学科积累和综合化程度进行认真分析、通过开展教育观念讨论活动、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来校指导工作,以及与地方经济、教育部门的专家学者座谈、研讨,逐步明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学术贡献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职能,牢固树立了“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把学校办成一所立足安康、面向陕西,以文、理学科为主,农学、管理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 的办学指导思想。从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以及学科特点等方面对学院未来的发展作出了基本定位,并依据这一基本定位开始转变教育观念、凝聚学科方向、改革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适用性人才。同时,进一步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改革为动力,以谋发展、求生存凝聚人心,无论是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基础建设、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工作中,都牢固地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保证了学校逐步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在升本建院过程中,学院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注重了师德、师风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将“爱岗敬业,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乐于奉献”确定为安康学院教职员工的师德格言,用教师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格魅力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把理想信念教育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强化了教师在学院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
安康学院的全体教职工正是在这样正确的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迸发出无穷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在长达近两年的升本工作中,全校教职工更是以时不我待、无私忘我的工作态度和精神,拼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论是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还是在学院基础建设工作中,在近600个日日夜夜里,基本没有享受过什么节假日。他们中,有的人因过度疲劳而晕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的人为了不影响工作推迟了自己的婚期或孕期,甚至有的人为升本工作奔波在外无法见到亲人临终时的最后一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无私忘我工作的教职工,安康师专才实现了今天的跨越式发展:在校生规模连续5年以20%的速度增长,校园占地面积达到509亩,固定资产翻了两番,师资力量得到显著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并逐步建立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体系,从而构建了安康师专建院升本坚实基础。
梅花香自苦寒来。安康师专数年来的艰辛努力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2005年11月17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来安考察评估安康师专升本工作,对安康师专的办学条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对安康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及全市人民在安康师专的升本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满腔热情和务实作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5年12月19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会议上,关于安康师专改建为安康学院的申请以49票(满票为50票)的高票通过;
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同意安康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安康学院的通知。
令人难忘的丙戌之春。安康师专的升本工作终于获得成功。当欢庆的礼花消失在夜空时,广大师生洋溢出的不仅仅是事遂人愿后的激动,更多 的是对上级和安康人民的感恩之情。升本工作能成功于今天,这与陕西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的决策,安康市委、市政府及294万安康人民的通力支持和全校600余名教职工的无私奉献、5000多名学生的努力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下 篇
路漫漫其修远兮。面对今天的成功,学院领导深刻认识到这将是更为艰苦的奋斗的开始。在2月21日的新学期动员大会上,学院领导告诫全校教职工“戒骄戒躁”,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成绩,继续发扬升本建院精神,做好下一步更为艰巨的工作。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大环境出发,安康学院结合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以及自身特点,不断完善学院的发展规划。学院领导从实际出发,以评估指标体系为标准,着手实施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工作转型。新建的安康学院将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发扬“艰苦奋斗,以干克难”的升本精神,以人为本,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实现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的两大突破。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校园建设的三大工程,把安康学院建设成一所立足安康、面向陕西、辐射周边省市,为服务于区域基础教育、服务‘三农’、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各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以人文学科、理学为主,农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学科优势、鲜明办学特色、较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合格本科院校。
升本的实质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安康学院将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进一步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和教学政策的核心地位。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落实“一把手”工程,全方位构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体系。学院根据培养目标和市场变化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教学改革,加大课程建设的投入,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2—3门省级精品课程、10—15门校际精品课程、30门系级精品课程。
学科特点是现代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安康学院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确定了依托安康、陕南区域经济平台,围绕“药、水、游”三大产业,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凝炼桑蚕研究、秦巴资源开发研究、汉水地方文化研究的三个学科方向,组建科研团队,以此为基础打造安康学院的特色学科。同时,学院领导要求加快已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建的“安康中药材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步伐,该研究中心将以安康学院自身科研为依托,对安康中药材资源进行普查、品种选育、环境监测、优种快繁、病虫害防治、SOP制订、质量控制以及储藏加工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开发,从而全面为安康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为安康中药产业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搭建技术平台。安康中药材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将显著地提高安康学院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科建设的基础。安康学院领导层以此为核心,提出加快实施“
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安康学院根据未来发展的需求,将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办学规模。安康市委、市政府已在安康江北新区为安康学院规划用地1000亩,新校区的选址和规划工作已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安康学院全体教职工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继续发扬升本建院精神,力争用5—10年时间,建成一个依山傍水、可容纳万名以上学生就读的园林式新校区。安康学院本着生存与发展的两大核心,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构建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格局。我们相信:一个以人为本、质量立校、不断自我创新的,一个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的、和谐的、正在振翅高飞的安康学院将会迎来更为广阔的未来。
(安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