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同学向我反映微积分课程进度太快,跟不上任课老师的节奏。为了缓解同学们的焦虑,我帮他们成立了一个数学兴趣小组,类似于国外WORKSHOP的模式,也是我给研究生上课的主要形式。让学生们轮流来讲微积分的内容,既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切磋,又可以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毕竟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思维和逻辑都不一样。同时,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我还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朋友带过来一起参加,既不耽误感情生活也不耽误学习,鱼与熊掌可兼得,岂不乐哉!据我所知,著名经济学家伍德里奇(Jeffrey M.Wooldridge),就是在大学期间的WORKSHOP上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
但是,当我提到这个兴趣小组讨论的内容可以适度超前课程时,有很多学生立即表示担忧。怕老师没讲的情况下,自己先学可能会对相关内容产生错误的认识,不利于今后的学习。我顿时差点崩溃,脑子里面闪过的第一年头就是放弃。自学居然会不利于学习,我是闻所未闻。我个人认为,成绩好的学生与差的学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自学能力不同。大一新生对这一点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因为他们刚刚从高中走过。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教出的学生会良莠不齐呢?我想天分是次要的,后天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而这其中就包括自学的能力!道理再简单不过,也不想多啰嗦。我只想说做为金融专业的学生,如果连微积分这种初级数学知识——十七世纪的研究成果,都不能自己克服的话,我只能对他们的未来表示担忧和再担忧。
大学课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学的能力。课程内容是知识,而知识是容易被遗忘的。但自学是一种技能,一旦掌握就不容易退化。无论今后是升学还是参加工作,这一点都非常重要。因为你未来的导师和老板都不可能再像高中和大学老师那样对你耳提面命了,你只能靠自己。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强调很多遍了,不知道为什么学生们就是听不进去!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在文革期间,因为一篇文章《中国向何处去》而锒铛入狱,被羁押了10年。但他却在监狱里面学习了微积分等大学课程,为他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等基础。尽管获得了一些指导(文革期间监狱里同时关押了很多教授和工程师),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够将这些内容吃透,与他的自学能力是分不开的。
我的一个学生说“大学就是大不了自己学”,其潜台词还是寄希望于老师,想依靠老师。这是高中思维的惯性,我觉得不对。大学应该是“大部分靠自己学”,不能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讲到哪就学到哪,必须要学会自学。要疯狂地阅读、贪婪地阅读、快乐地阅读,让自学成为一种习惯。
我只是一个兼职班主任,还不是国际学院的老师。我的主要职责是科研,但我居然花了一晚上的时间来听他们讨论极限,而且还熬夜写了这篇无聊的日志,更遗憾的是我居然错过了晚上陪我女儿的天伦之乐。
我的良苦用心,希望你们能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