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涨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供求关系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但这不足以决定物价至何种水平,况且各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不一,物价也存在不同。同时,一旦某一商品价格在供不应求的环境下上涨,即使在供过于求的环境下依旧存在上涨的现象。所以,对于物价如何确定应有更多的认识。
首先,给出一种假设,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并非直接通过市场传达,而是透过相关商品价格的影响来实现的。比如,前几年猪肉价格上涨,在供不应求的地区A发生,显然这并不能实质影响供应充足的地区B的猪肉价格,但是地区A与之相联系的饲料生产部门、加工运输部门的价格收到启发,并将之待到地区B,促使地区B的同一种商品价格同样上涨。
那么,为什么饲料、运输业的价格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呢?首先,这些商品价格上涨是被动产生的,自然引发竞争;而且自身经济活动并未出现异常波动,所以对所在地居民的物价承受力影响并不如猪肉那样明显。
这可以很好的解释上述的疑问,对于市场炒作为什么可以风生水起,相隔遥远的两地,同一种商品居然可以不约而同的涨落,并非完全通过概念的传播也不能完全由商品本身决定,人为制造商品稀缺是人们对供求关系的运用,最终致使炒作达成的原因在于相关联的其他商品受到的影响。
如果某一种商品,全国统一售价会不会消除上述影响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分别出什么商品可以做到这一点,就目前所知,基本上是那些市场需求不成规模,与之关联的商品较少的一些商品,也包含一些所在领域缺乏竞争、本身没有竞争性的商品。如果一旦与某些充满竞争或者流动性强的商品产生关联,那么统一售价是不能成立的。
再则,国家指定一些商品的指导价,会不会逆市场操作,限制了它们的竞争和流通,使之人为的减弱了与之有关联的商品的影响呢?如果是上述性质的商品应属尊重事实;如果反之,与之相关联的商品也会缺乏竞争力,其价格的形成缺少了支持。
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成立旨在维护各产油国的利益,协调各国共同的石油产业政策。纵观其活动内容,基本上遵循在本产品价格和其供求关系上做文章,但石油是具有需求规模且竞争性强的商品,且各成员国经济结构与石油的关系不尽然相同,因此是存在负面影响的。
价格存在这样的潜在影响,因此国际贸易对相关国家产品的影响也存在相似的关系。一国引进另一国的商品,并非直接触发本国对此商品的生产,而是通过引进商品对相关产品的支持来触发对此商品生产的投资。
中国引进海外的机械设备用于改进原有产品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率和市场的竞争力,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在原有产品的市场行情获得突破之后,对制造此类机械设备的投资便开始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在互联网行业发展存在的差距也出于相似的原因,台湾与美国之间的物资流通、人员流动相对较弱,无法在互联网产业上受到更多的启发和冲击。
反过来讲,一国出口海外的商品并非完全在对方市场上跟同类商品竞争促成的。而是出口海外的商品在当地存在一些相关联的商品,且此类产品流通性强,价格自主形成程度高。区域贸易中,价格战总会存在,低廉的商品价格容易挤占市场,但是如果此类商品消费规模存在大致上限,低廉的价格无法触发相关商品的发展则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一区域直接引进其他区域的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对市场流通性强、价格自主形成程度高的商品缺乏必要的关联,比如大飞机等等,将此投入市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此产业商品的价格,这是由分担成本引起的,对市场发展不会主动形成促进作用。
因此,钢铁、光伏等产品在海外市场上受到些许抵制,并非完全是倾销、价格的问题,也存在对价格形成机制影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