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课 素质是自身具备的创造与提高人生价值、开拓精神境界的要素
理论问题
当今中国的教育,整个社会都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践上,应试教育却占统治地位几十年,方针政策都改变不了这个现状。原因在哪里?其根源在教育理论中的科技与真理含量不够用,指导不到位,思想模糊,看不清前进的方向。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素质的内涵不清楚、不准确、不科学,所以,没办法正确地选择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途径。
素质的内涵
广义的素质是指自身具备的创造与提高人生价值、开拓人的精神境界的全部要素(包括生理、心理、思想、品德、信仰、理想、知识、技能、智能、胆识、情感、意志、性格、习惯、兴趣、追求等多方面的内容)。
狭义的素质是指有利于形成新的素质和发展、提高相关素质的那些基本素质(主要是指身心健康、追求真理、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优良的素质是能够创造人生高价值、开拓精神高境界的素质。
优化的素质结构是能够创造人生高价值、开拓精神高境界的素质结构,是素质结构形成的整体功能最强、价值最高,形成这一结构的每个单项素质,不必都是优良的素质。
优化的素质结构,是和谐发展、突出重点、适应需要、扬长避短、追求价值、因人而异的结构,不是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也不是整齐划一的素质结构。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人生价值与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这也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导路、导法。
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设课传授素质的基本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训练基本素质的基本技能。
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是用理论知识指导行为的实践,在长期重复实践的过程中,把理智与意志转化为技能与习惯,形成稳定的素质。
讨论题22:
1、素质的内涵有多少种?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与选择素质的内涵?2、如何比较全面发展与优化素质结构这两种教育思想?3、如何比较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利弊?为什么长期提倡素质教育,而在实践上却一直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4、优化的素质结构应该具有什么特点?5、如何设计或选择人的基本素质结构?6、如何正确实施素质教育?7、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之间是什么关系?8、如何正确选择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