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好书-《不做教书匠》


        这是一位中学校长写给新来的老师的一封信,也是一位纳粹集中营幸存者对教育者的请求:

 

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见到人类不应当看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们帮助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教育的落脚点是培育有尊严的人、公正的人、正义的人、自信的人、善的人、真的人、美的人。世界说到底是因人的美好而美好,因人的眷恋而眷恋。

——摘自《不做教书匠》

这封信会让你想到什么呢?餐桌上看得见的毒奶粉、地沟油、人造蛋、抛光大米。社会上影影绰绰的金融黑洞、地产博弈、官商勾结、阶层固化。偏远山区里,留守儿童的校车摇摇欲坠,空巢老人的寒窑无人问津,繁华闹市中,上亿的农民工年复一年侯鸟般负重迁徙,城中村里无权无势的蚁族大学生悄无声息地抗争……我们的社会,人均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培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正经历着什么呢?也许有人说这与教育相干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当韩国公民排队捐金救国成为佳话,当“我爸是李刚”,“欺实马”成为网络热点,怎么能和教育不相干?一切社会风气由人而创,人的素质与后天教育息息相关。

一般来说,大学有三重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来理解,从个人来看,人才培养是增强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社会来看,人才培养是为社会提供各方面合格的人力资源,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而社会发展的全部意义,最终会均要落实到个人的发展上。所以,不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映照的。真正的人才,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和技术,更要拥有一定的人文精神,不止懂得为自身谋利,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站在为大众谋福利的角度思考。这样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学校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才算是合格的人才。当学校撇开社会责任来谈人才培养,就丧失了教育的社会意义。

功利主义的教育实践,不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抑或对学校自身都是在挖教育的墙角,挖自身的墙脚。挖墙脚的风气愈盛,导致的是一个人人自危,急功近利的民族。没有安全感何来公民的幸福呢?温家宝总理说:要让每个中国人活得有尊严。这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国民教育应谨记的图腾。大众的教育应该促进全社会公民的尊严和自信,提高公民的责任感,提升社会的凝聚力和安全感。知识和技术不只是谋一己私利的筹码,更是谋求社会公正,人类幸福的武器。当我们的社会面临着诚信危机,民众安全感丧失,公民道德感缺位,当教育的成果成为长鸣的警钟,当教育引发全社会的焦虑,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不是该反思呢?联想我们身边的现实,教师们是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呢?并且在自己的言传身教中充分注意这一点,是否能让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公平正义的人,值得尊敬的人呢?是否真正杜绝了在学生评奖、评优、入党、考试等过程中,出现的送礼和人情现象呢?当一个学生认为校园不再圣洁,教师不再崇高,他们该从何处去感受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值得为之奉献的世界呢?如何去唤醒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呢?观察当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患者的维权意识加强等原因,医药回扣,手术红包,医生的逐利心理是否为这层关系雪上加霜呢?作为一所成长中的医学院校,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服务民众,救人于困苦的高尚志向呢?

9.11事件发生之后第二天,世界各国的报纸头版头条都是报道此事,只有中国的报纸是领导人会见外宾。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缺少一种独立的思维,缺少普世的情怀,再多的知识,最精进的技艺,也难以获得他人的尊重。引用前文中的一句话,教育的落脚点是培育有尊严的人、公正的人、正义的人、自信的人、善的人、真的人、美的人。离开教育的落脚点,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是虚假的繁荣,受不住历史的检验,穿不透时光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