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任何技术性的东西,会否对行业带来变革,那是必然以及肯定的,蒸汽机带来了工业革命,电的发明直接带来了电气化时代。但是我们不能不认同的一点是,任何一项突破性的技术带来的革命其实是有普遍性的特征的。是所有在此基础上是普遍群体都是收益的,即使大数据是项突破性的技术,那么带来的命题其实是金融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都享受到了大数据的优势,有人说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是王者。姑且抛开我前面说的数据获取容易,分析难的命题,我们就单说数据的掌握,金融企业的数据一定就少于互联网企业么?很多人都在说阿里的大数据,阿里的大数据,到底是什么数据?排他性的数据,就是淘宝的交易记录。而淘宝的交易记录的所带来的有效需求能有多少?能否就形成判断有了淘宝的交易记录就可以脚踹银行,拳打券商了?淘宝的交易记录很有价值,但是远远不够。商品流通领域的有效贷款需求是有限的,人数再多,也形成不了多少有意义的需求,而且光交易记录的判断也根本不符合大数据的现实定义。认为有了淘宝的交易记录,就可以打败银行的人只能是个笑话。
其实,技术对于金融领域的竞争,我个人感觉还是相对有限的,金融的稳定,更多还是跟国家的一系列金融制度安排相关的,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以后,获得的监管跟现有的传统金融机构是一致的,而这个时候两者之间的竞争,就处于一个效率和运营的竞争,以及核心资本的竞争,从全球这么多年的发展历史来看,金融的屌丝逆袭的可能性其实是很小的,资本雄厚就是资本雄厚,深厚的历史沉淀,经验累积,以及丰富的网点资源,乃至战略布局都是经过大量的时间沉淀和累积出来的。指望一种技术获得突破性的进步,然后超越这些,基本上是天方夜谭。一方面的金融技术的可复制性也相对较强,而且大行有更充分的资源进行技术复制,另外一方面,也跟技术运用的相对谨慎也是有很大的关系,很多技术看上去很好,但是金融对风险的极度厌恶和排斥,使得金融在技术运用上会异常谨慎。而由于金融对国家的极端重要性,所以只要互联网进入了金融领域,在技术的运用上,其实也一样会受到监管的重视,要突破金融监管进行技术革新的可能性也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