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的服务对象上来看,马云的二八说,其实很有意思,我国传统的金融模式是什么呢?其实是借屌丝的钱给高富帅用,然后高富帅赚钱了给屌丝们点利息,很难说谁剥削谁。高富帅是产品的生产方,屌丝的钱是销售的对象。所以,在销售环节马云跟传统的金融机构是没有区别的,全球过去的金融都是从屌丝里面拿钱借给高富帅的。都是服务于屌丝的。只是利息低的离谱,马云如果想改变这个情况,来搅局,只有两个玩法,第一个玩法,继续是玩借屌丝的钱给高富帅玩,但是给屌丝们更高的收益,显然这个玩法,我看是九死一生,不实际,因为高富帅都是精明人,有更便宜的屌丝们的钱可以借,干什么借你这么贵的?所以只有第二个玩法成立,就是借屌丝们的钱给屌丝们玩。这个就有意思了。过去的金融机构其实只给高富帅放贷款,所以只有20%的人借到了钱。而现在马云说,这不行,我要给让100%的人都能借到钱。很振奋人心的口号就出来了。那些从来没有借到过款子的人,估计做梦都会笑,有人在给他们谋划他们从没实现过的事情,阿里CTO王坚说,有人给他们写感谢信,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估计就是这么来的。这个想法靠谱不?
我们其实姑且不论阿里是否能解答我前面所说的一个核心问题,阿里在技术上能否实现80%的屌丝们还款能力的评价的问题。我们先从需求的角度来看,贷款是需要支付成本的,理论上一个人获得贷款必然是要建立在使用了这笔资金能有更高的收益才可能进行贷款的需求,事实上,现在的金融体系里碰到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大量的资金在寻求合适的贷款需求。而恰恰不是马云所说的80%的人贷不到款。如果无法产生更高的收益,傻瓜才会去贷款,就是这个现实。
其次,从贷款还款能力上来看,能贷款并进行良好归还的能力的人,在社会中也是少部分的,不可能人人都创业成功,也不可能人人都能有很好的贷款的自我安排。这个有时候也不是单单能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马云说,银行只会嫌贫爱富,不会雪中送炭。事实上,这个就是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本质就是要让资金安全的实现转移。
所谓嫌贫爱富,是由于金融的特性决定的,因为实践中的确富人的还款意愿和借款需求都比穷人要更多。所以,互联网从这个逻辑上看,只有解答两个命题才有可能挑战这个80%之说。就是互联网让穷人的借款需求大幅度上升的同时而且能很大程度的降低违约率。任何一个命题不解决,所谓的二八说都是空谈。所谓的为更多人群服务就是个伪命题,谁做谁死。
那么,我们现在看到了这样的互联网手段了么?我觉得技术手段,还好解释,至少还有个大数据在撑场面,但是大数据是无法改变人的贷款需求特性的。不要贷款的人不会因为有大数据就去贷款了,过去传统金融机构用屌丝的钱借给高富帅做生意的基础是什么呢?是屌丝的机会没有高富帅多。只能让渡资金所有权给高富帅,所以屌丝多的是金融服务需求,而高富帅则多的是金融需求。
这里扯淡一点大数据,我自己感觉大数据已经很快即将就要成为跟小姐,同志一样的贬义词了,谈的太多,而且都是空洞的理论,实践,落地的资料少之又少,过于务虚了,大数据到底有多少,现在也没人说的出来,我看过一些美国人自己写的大数据的文章,都对大数据也没如同国人那般的热血沸腾,他们更强调是数据背后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认为数据背后的处理能力,其实是需要极强的经验性判断作为基础的,现在很多人说银行干电商没基因,其实互联网干金融又何尝一定有基因呢?数据是冷冰冰的,如何变成有思维特性的东西,依靠的还是大量的金融实践,而不是在线时间。
我在微博上说过一段话,信息充分,其实是个伪命题,大数据恰恰只能证明信息会很充分,但是却替代不了对信息的充分判断,因为大数据的很多时候是只求相关,不求因果,他更多是事务特征的一个反映,而不求理解两者相关的原因。但是事实上理解同一段信息,其实在接受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经历的人来看,信息是充分了,但是结论却是完全相反的。信息充分是不可能实现的,这里面还有专业能力的对称,以及自身资源的对称在里面。所以我很难认同大数据能在金融核心领域能做多大的提升,虽然我也认为,对于效率的提升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