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用这个标题,是借鉴了冯仑的一个演讲标题:《管住政府的手 不要乱摸企业家》。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在2013年“两会”期间,《中国企业家》杂志以“企业需要怎样的政府”为题针对100位企业家群体进行了调查。回复问卷的企业家有的执掌上百亿规模的大型企业,有的则是充满活力的新兴行业领军者。
调查问题:评价当下政府履行责任的满意程度(从0分到10分)。
统计结果:企业家对政府的满意度平均为5.44分。其中,100亿以上规模企业满意度平均分为5.8分,超过平均分,明显高于5 000万以下规模企业的4.83分,这也证明了大型企业得到了政府更多的扶持和资源倾斜。
调查问题:企业家对政府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调查结果:“权力寻租、贪污腐败”、“衙门作风、高高在上,缺乏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分列第一、二位,选择该项的比例分别为52.54%和42.37%。而对政府最满意的地方,排在第一位的是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为54.24%;“改善民生的力度越来越大”则以50.85%位居次席。
调查问题: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推动经济增长还是提供公共服务?
调查结果:企业家认为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公共服务的占83.05%,而选择“以投资型政府发展经济”的仅6.78%,不及前者的十分之一。
调查问题: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能力方面,最缺乏的服务有哪些?
调查结论:法治环境(67.80%)和社会保障(47.46%)。
调查问题:政府占有更多财力和资源是不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调查结果:81.36%选择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而选择“中国的国情民情和发展阶段决定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现实需要,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在目前具有合理性”仅18.64%。
调查问题: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有哪些表现?
调查结果:行政审批过多居首位,占57.63%;税负过重排在第二位,占38.98%。无论是行政审批过多,还是税负过重,都是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大政府”模式的痼疾。
调查问题:请给政府开“药方”。
调查结论: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简化审批手续(64.41%);以法治约束政府权力,建设有限政府(59.32%);严格控制税收占国民收入比例,限制税收支出方向(42.37%);真正发挥人大对政府行为检查监督纠正的权力(38.98%);推进大部制改革,减少职能部门(38.98%)。
调查问题:和官员相比,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怎样?
调查结论:86.44%的企业家认为目前官员的地位高于企业家,而选择比较合适的关系应该是“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平等”的占最大多数,为77.97%。
通过上面的调查,我们发现,强势政府对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干预实在是太多了,这是我们企业家需要了解的。
中国的经济发展到现在,摸着石头过河说了几十年,政企关系还远未厘清,政出多门,行政之手的直接干预在经济实践中广泛存在,与民争利也屡见不鲜。大的经济发展方向虽然明确,但多有“玻璃门”,保护国企本身的结构定位优势的同时,也保护了部分游走于灰色黑色的寻租交易和中饱私囊。指导经济活动的法律理念滞后,行政命令过多,相关部门林立,实际操作灵活度又高,这种种因素叠加,让很多情况下,企业家感觉自己像是政府部门手中的行货。特别是在一些注入民间金融这类法律规定模糊、经济实践又长期默许的地带,企业家接连东窗事发让整个企业家群体兔死狐悲。
比如说,大家可能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最近十多年,中国诞生了好几家伟大的企业,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些企业都来自于互联网行业。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互联网受到政府的管制最小,并且政府官员还没找到寻租的办法。说实话,这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
经济学家周其仁认为,邓小平做的最伟大的事情之一,就是把企业家请回了中国。周其仁还说,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阶层构成中唯一的变化,是前面没有企业家这样一个群体,后面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而这个群体一经出现,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成为中国建设市场经济和商业文明的主角。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民营企业从零开始,以40%的资源,完成了60%的GDP,承担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82%的新产品开发。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诞生于市场竞争领域的民营企业,在政商博弈中的弱势地位有目共睹,民营企业的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尊重,企业家为之付出的代价也可谓“血流成河”。
被称为“坚定的市场经济主义者”的张维迎指出:政府所有的干预都抑制了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有着“刀锋经济学家”之称的许小年说过:强势政府的兴起,是当前企业家精神衰落的最根本的原因。
透过太子奶、华晨汽车等案件,我们发现,民营企业家在权力结构中可能红极一时但终究弱势的地位。在强势的政府面前,毋容置疑,企业家也是弱势群体。这些案件,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是否该有一条明确的作为与不作为的边界?
幸运的是,在去年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刚刚召开的三中全会,又具体指出,政府改革、政府职能转换是目前深化经济改革的关键、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也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将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十八大和三中全会,都在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淡化政府在微观层面的管理作用,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民营企业将不会像过去那样“缩手缩脚”,按照习总书记的说法,可以“大胆地干”。在政府对企业内部事务插手原来越少的情况下,会更加有利于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有利于民营企业处理错综复杂的政商关系,有利于民营企业的“自力更生”。
我们来看看三中全会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描述。
第一,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第二,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第三,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
第四,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为了减少政府的干预,就应该把权力还给市场。因此,三中全会提出的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质就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该交给市场解决的完全放开给市场,政府腾出更多精力管好宏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前曾说:“市场是看不见的手,政府是看得见的手,我们不能让看得见的手成为‘闲不住的手’。”这一形象的表述,准确的阐述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背后,都有地方政府那只“闲不住的手”在忙碌着,造成资源错配。因此,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创造一切条件让“看不见的手”在更大程度上、更广范围内,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就可以从市场参与者、经营者的传统角色中摆脱出来,转做市场的客观仲裁者,将主要精力转向提供公共服务上来,为基础民生起到切实的兜底作用。从三中全会公报的表述中不难看出,眼下行政放权和减少审批的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力度可能还会更大。
最后,我还想说明一点。只有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我们才可能呵护培育不易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市场核心,市场经济的发展靠的就是企业家精神。任何阻碍企业家精神发挥的政策,都是反市场的。政府过度干预最大的弊端,就是阻碍了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
(龙吟山论道,颜伦琴,20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