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色城市


乐居周刊  刘长杰

最近十年,几乎所有中国城市都摆脱掉水泥灰混杂砖块红的原有色调,昂首迈进彩色城市的新时代。

越来越多的楼房有了自己的颜色,居民楼有涂成黑色的,工厂楼有白墙蓝屋顶的,宾馆有一身菠萝黄的。色彩运用也愈发大胆,楼体色彩越来越奔放,外墙涂装越来越花哨。

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好色”。

如果城市没有丰富的色彩,那么生活一定不够生机勃勃。而如果一座城市的色彩太多、太乱,又毫无秩序,那这些色彩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是什么?

是色霾。

《乐居周刊》愿意率先提出“色霾”这个概念。既然霾是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业界有雾霾、灰霾、尘霾、阴霾等等称谓,那么我们也可以将涂抹在城市楼体上的万紫千红称作“色霾”。

那种笼罩在城市人群上空的同样的压抑感,也是我们把色彩泛滥造成的色彩污染称作“色霾”的原因之一。

涂料和外墙装饰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从技术上完全可以尽情地给城市上色。然而,这除了带给我们一座又一座五颜六色的城市,还带来色彩过度导致的混乱和千城一面给人的困惑。这一矛盾似乎符合技术进步的内在逻辑:科技除了带给我们好处,也会带来烦恼。

五颜六色的草原让我们欣喜,姹紫嫣红的山谷让我们平静,色彩繁茂的城市却让我们情绪生变——要么焦虑,要么寂寞。

过犹不及,“好色”成灾。对色彩的滥用,不但没有让城市因多彩而变得多姿,反而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而大多数城市同时呈现的滥用行为,已经让人对城市风光失去赏玩的兴致。

每个去欧美日等发达地区游玩回来的人,都会感叹那里城市色彩的和谐,无论一片白屋,满城淡黄,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红屋顶。雅典、罗马、巴黎如此,小城市尤其突出,比如法国沿海古镇Frejus,还有Arles(阿尔勒)。这些古老的小城色彩整齐划一,就像有人设计一般。

事实上,这与现代人推崇的“城市规划”没多大关系,基本上是人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产物。在Frejus古镇附近可以看到以绚丽的红色和斑斓的花纹著称的斑岩,据称罗马人在建筑这座小城之初就使用埃斯特雷山上的这些斑岩作建筑材料,其夹层的红色之间夹杂着黄绿蓝紫,奠定了这座城市的色彩基调。

小城镇色调的和谐统一,我们可以从周庄、平遥、西递、宏村、丽江等中国古代小城中发现同样的现象,验证同样的逻辑。而欧美大城市建筑色调的和谐统一,则是这些国家对城市原有色调的尊重和保护,并以法律文本的方式加以规则化和科学化的结果。

日本为城市色彩立法,韩国为新行政首都制订色彩规划,法国延续城市色彩主色调,美国利用色彩塑造城市个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一个尽情地给城市上色的年代,想让一座又一座好色的城市避免“色霾”的污染,保护好城市原有的色系、规划好城市新选的色彩,是依法治城的不二选择。

依法对城市整体色调进行保护和规划,当然是政府的责任。但是,我们每个城市居民尤其是专业人士,同样责无旁贷。

我们反对城市色霾,反对城市大改大拆大建,反对城市色调规划一拍脑袋的长官意志和领导偏好。我们支持科学的城市色彩规划,支持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性色彩,支持有专业精神参与其中的城市色彩立法。

彩色之城,和谐之美,归去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