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顶层设计”是一个工程学术语,不过目前正成为中国新的政治名词。其在工程学中的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顶层设计”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出现。温家宝总理在不同场合提到该词,包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随之,该词成为中国最热门的术语之一。这一新名词进入国家新五年规划,预示着中国改革事业进入了新的征程。
“顶层设计”是指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和面临各种各样新的重大改革议题条件下,通过组织的设计,流程的重组来重新让政府、让改革焕发新的活力。
那么,为什么要“顶层设计”,也就是说,“顶层设计”的必要性在哪里?
首先,“顶层设计”可以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8.5%—8.6%左右,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越来越多,如何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源头上化解积弊,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必须要有“顶层设计”。
其次,全方位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而文化体制改革、民主体制改革也出现了短板效应,不利于经济改革的纵深推进,因此,多领域改革必须通过“顶层设计”,齐头并进。“顶层设计”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自下而上的“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自上而下的“系统谋划”。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建设首先发力,但社会建设相对滞后,成为经济攻坚的瓶颈。
第三,强国崛起需要“顶层设计”
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但不是一个金融大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工业大国而言,将本币钉住一个越来越不稳定的信用货币而获得长期的经济金融稳定,这不但使本国的货币政策失去应有的独立性,而且也很容易招致外部的压力。中国工业与金融经济发展失衡带来的无可避免的一系列问题,全球“东升西降、南热北冷”的格局注定:中国将在较长时期内面临资产膨胀和人民币过快升值的风险。因此,中国应以解决内外经济失衡为着眼点,在货币政策、汇率制度、“资本池”政策、外汇储备风险管理对策以及积极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实施“工业立国与金融立国并重”的长期战略,做出整体谋划。
最后,政府有责任当好“总设计师”
当然,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顶层设计”意味着政府要为未来中国经济的这艘巨轮当好“舵手”,当好“总设计师”。 “顶层设计”将对政府和市场做更加准确的定位,政府不能替代市场,市场也不能替代政府,要避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既要打破垄断资源减少市场扭曲和外部性、更要减少政府行为的盲目性,降低改革的风险与成本。
(颜伦琴,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