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孟子遭遇自己摔倒的老妇


  

这些年我一直都很困惑和纠结,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样去面对老人对待老人。当我看到子女不孝顺的孤苦无依的老人时,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他年轻的时候也未必孝顺,现在子女不孝顺,难道不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吗?当我看到需要救助的老人时,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此老也未必是善类好人,为什么要帮助他(她)?

可能我已经渐渐失去了“不忍人之心”,俗称恻隐之心,孟子把它当做“仁”的发端,“人之初,性本善”的依据,他甚至说,扩而充之,“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唉,我不是圣人,也非亚圣,当我要付出的时候,我常常纠结于对象的品格和资格:我为什么要懵懵懂懂的付出?如果是坏人得到了帮助和救助,岂不是让人心里很不平衡?更如果是压根就是个圈套或陷阱,让人情何以堪?岂不是要喝药上吊了此残生?

 

所以,关于帮助和救助就生发了这样一个问题:坏人应该得到帮助和救助吗?或者说不好的人应该得到帮助和救助吗?你来说说看?

如果应该一视同仁,只要需要帮助和救助,就应该实施帮助和救助,那么,请扪心自问:你会帮助和救助一个坏人吗?我们都知道“农夫和蛇”的故事,它是不是教育人们不要做滥好人?

如果坏人不应该得到帮助和救助,帮助和救助变得有选择有条件,这似乎就像我一样逐渐失去了恻隐之心,失去了大圣大贤们教化天下之心,失去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是吗?

另外,甄别好人坏人也非易事,怎么甄别?谁去甄别?用什么标准甄别?好头疼好纠结。

 

看来,是要大而化之的一概帮助和救助,给人间源源不断的注入正能量,呵呵,不要学我。

有记者采访:经过这么些事情,你还会不会帮助和救助老人?我不管别人怎么回答,我的回答是:一般我不会,我首先要确认自己无事,不会被讹诈和欺骗,做到这些,也许我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救助。我没有那么高尚,大声说“我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我也没有那么虚伪,明明恨得牙痒痒,看见这样的老妇,没摔死都想掐死她,还一脸圣洁说“我会!”。

 

孟子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悚惕恻隐之心”,孟子举“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进井里”这个例子,来说明人都有恻隐之心。我们来做个假设,孟子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进井里,他当然会施以援手,阻止悲剧发生,可是,如果这根本就是一个陷阱,孟子被小孩的家长揪住,说他想把自己的孩子丢进井里,被当场抓现行,然后勒索孟子大笔钱私了,你想孟子还会大言炎炎成为亚圣吗?

假如孟子活到现在,遇到了那个自己摔倒的老妇,上前扶起,结果老妇一把抓住孟子胳膊,死死不肯松手,最后都抓的乌青发紫,非说是孟子把她撞翻在地......你猜孟子该肿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