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
《有余数的除法 》 |
||
科 目 |
小学数学 |
年级 |
三年级 |
教学时间 |
一课时(40分钟) |
||
学习者分析 |
小学三年级学生认知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特点,但是缺乏抽象性,思维活动依赖具体的事物和经验的支持,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对事情不会要求寻根稳定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 ,喜欢接受表扬,针对抽象思维方面的薄弱点需要老师的表扬和肯定。 |
||
教学目标 |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能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体 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生活中处处存在“有余数的除法” ,激发学生学习有 余数除法的兴趣 。 2. 通过多媒体等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对信息科技进一步了解。 |
||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操作、思维、语言、学生亲身体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教、综合、概况等逻辑思维能力 |
|||
三、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2.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
|||
教学重点、难点 |
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书写格式及计算方法。
|
||
教学资源 |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投影仪等多媒体 |
||
|
教学过程 |
||
教学活动1 |
一、复习旧知识 导入新课 口算: 4×2 24÷8 8×5 4×6 15÷3 30÷6 42÷7 32÷4 2、()里最大能填几?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10 5×()<23 9×()<74 5×()<17
师:同学们都喜欢课外活动对吗?你喜欢什么活动? 生:(回答) 师:每到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会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 你们快看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呈现主题图) 师: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吗? 生1: 所有的旗子按四面一组,可以插几组? 生2:跳绳的同学四个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生„„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
||
教学活动2
|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教学例题1 (1 )利用课件演示例1 师:华侨小学三(1)班要举行联欢会,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 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搬来15 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 盆, 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2 )(动手操作)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 盆花来摆一摆。 指名一生上台来摆。 (3 )提问思考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 :15 盆花,每5 盆摆一组,可以摆3组,15 盆刚好摆完。 生2 :15 里面有3 个5. ( 4 )尝试列式 师: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 15 ÷ 5=3 (组) (5 )明确写法 每5 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现在我们用竖式来计算,(板书竖式)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先试着让学生说,教师讲解强调) 2. 教学例题2 (1 )课件演示例2 师:这儿还有23盆也要搬到会场,还是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几组? (2)生动手操作 师:请你也用学具来摆一摆。指名一生上台摆。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不能全部摆完,还剩下 3 盆,不够分一组了。 ( 3 )(认识余数) 师:23里面最多有几个5 ?这余下的3 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像这样的除法算式没有正好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4)(小组讨论) 师:有余数的除法我们怎么书写算式和列竖式呢? 生:23 ÷ 5= 师: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同学说一说。 生:(汇报)„ (5)列出竖式: 生:23 ÷5=4 (组)„„3 (盆) 师: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 个小圆点 隔开。(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强调有余数的除法怎样书写,单位 名称都是什么?) 3.观察比较 师:看看例1 和例2 的 竖 式 比一 比,这 两 道 题 有 什 么 相 同 和 不同的地方? 生3 :我发现这两道题计算方法过程是相同的。 生4 :这两道题也有不同„„ 4、尝试练习 师:老师想检验同学们对有余数的除法是否掌握,你们愿意接受 挑 战 吗 ? “做一做”
|
||
教学活动3 |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练习十二第1-2题
|
||
教学活动4 |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呀?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 应该注意什么?
|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围绕教材内容所蕴含的知识内容,以及以知识内容为载体的学生寻找探索规律的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培养,是本节课在教学中力求着重培养的。教学中紧紧围绕主题图深入挖掘,合理有效的利用教材图充分挖掘教材图中的价值。从除法竖式的情境引入,结合情境理解除法竖式算理及每一步的意义到“先搬15盆后剩下的部分又可以分几组,“然后到总数23盆一共分几组,剩余几盆?在探索除数和余数意义以及关系时的主要数学活动是学生的自主操作活动,通过教学摆一摆用竖式表示出操作意义,把抽象的学习内容形象化,用表象支持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数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积累数学经验,经历数学化过程。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经历—内化概括—提升应用—反思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