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的矛盾该如何化解?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交织,时常会爆发激烈的冲突,医患关系的矛盾最近就非常突出。发生在浙江温岭的杀医案,再次将此类矛盾冲突推向了极致。医患关系究竟怎么了,为何类似的恶性案件接连不断?以致医护人员忧心忡忡,有关方面甚至作出严格医院安检及防护方面的具体规定。认真分析一下就可知道,医患关系的持续恶化是多种社会矛盾累积的结果。

从患者的角度上说,看病难日益成为国人日常生活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社会上的优质医疗资源紧缺,看病和各种医药收费的重负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好不容易挂上了号,还没来得及和医生说上几句具体的病情,就被草草打发了。在这样极度压抑的状况下,情绪激动、心情焦虑、矛盾冲突易发可想而知。而从医护人员的角度上说,他们每天的劳动负荷很大,工资并不高,付出与收入大大不成比例,因此心中的不满和焦躁急剧加重。这两类人员的状况,在客观上就孕育了很多爆发冲突的火种。因此,尽管每次恶性的医患关系冲突有其偶然的因素,而在本质上应该是具有很大的社会必然性的。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与普通患者看病艰难、不堪重负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特权阶层在看病用药方面构成的强烈反差。尽管我们目前的社会医保体系的覆盖范围已经比较广泛,但却依然存在着很多极不公平的特权现象。达到一定级别的官员依然享受着完全的公费医疗,甚至这样的特权可以覆盖到了他们的家属,他们不仅免费占用着稀缺的优质医疗资源,还对社会公众的心理构成严重的伤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社会公众对现行医疗制度的严重抵触。可悲的是,如此多的负面情绪在医患关系冲突之火点燃之时,可怜的医护人员就成了被发泄的牺牲品。面对太多的不公平和险恶的从业环境,很多曾经有着美好职业梦想的医护人员伤心失望了,他们连起码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证,救死扶伤的神圣感又如何能成为他们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呢?在这样的背景下,可怕的连锁反应就是,愿意学医的年轻人会大量减少,执着于白衣天使职业的人会大量流失。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这个社会该如何是好呢?

这的确是个很难得到理想答案的问题,如果依然按照惯有的思路去就事论事、头痛医头的话,情况一定会糟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这是个必须要从体制的层面进行彻底根治的问题,要大幅度地提高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要坚决根除医疗领域的特权倾向,努力协调社会医疗资源的相对均衡,以改变患者过于集中到少数大医院的状况。这个问题的解决肯定很难,但如果领导像重视维稳那样重视医疗问题,就一定有办法改变现在的糟糕状况。其实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因为这的确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了,如此基本的民生问题再敷衍下去,真是要出大乱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