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调明年经济工作:粮食、金融安全是要务


 

  12月10日至13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定下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这已是中央连续第三年将经济工作定调为“稳中求进”,并明确了六大主要任务,其中,“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成为第一大任务,而“防控债务风险”首次被单列为任务之一。

  保持GDP合理增长而无后遗症

  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不会再采取以前那种靠大规模刺激的政策应对金融危机,那样只会带来更严重的经济结构恶化、严重产能过剩、资源紧缺等问题和矛盾。

  民生问题是就业,而要保障就业就需要一个比较适度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速过高,就可能出现新的结构问题,通货膨胀压力也可能变大;经济增速过低,那就无法保障就业,一系列社会问题就会出现,这就又顾不上调结构和促改革。所以,目前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在7%-8%之间,合理的增长应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实际阶段的增长。经济增长要合理适度,要与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协调均衡。

   保障粮食安全成第一任务

  明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其中,“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成为第一大任务。会议要求,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粮食是各个领域的基础,如果吃饭出现问题,那么其他所有发展将无以为继。粮食安全问题和国人的吃饭问题是重中之重,寄希望于依靠别人解决自己的粮食供应是不现实也是危险的

 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但面临粮食需求迅速增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量提升空间日益收窄、耕地利用粗放、三大主粮净进口等多重困难的挑战,保持连续增长的压力很大。同时,还要注意地方政府会用各种变通手段占用耕地。因此,在未来城镇化过程中,保护耕地数量不减少,难度尤其大

  防控债务风险列为新的大任务

  防控债务风险。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各项工作。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明确责任落实,省区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强化教育和考核,从思想上纠正不正确的政绩导向。

    债务问题关联性比较大,横向关联到银行、县、市、省和中央,债务问题不敢掉以轻心。根据审计署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而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 475.81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94%。

  地方政府在大规模投资刺激下不断在融资平台上借债,债务率在增加,由此带来的财政、金融风险也在上升。要警惕并高度重视债务问题,着力防范和化解其中蕴含的可能的风险。

   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

  会议还提出,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特大城市要注重调整供地结构,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容积率。做好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说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由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思路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房地产政策将会由原来的“堵”变成现在的“疏”。

参考阅读:

1、价值中国  新兴产业> 绿色农业 >

                              得中原者得天下 展现中原金粮仓的宏伟蓝图
 
    关键字:粮食安全向来都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翟智高 原创 2013-05-04

 

        http://www.chinavalue.net/Biz/Blog/2013-5-4/970052.aspx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尤其是黄河冲出黄土高原流经中原这一段,由黄河、伊河、洛河、济河、颍河、汝河、淮河、淇河等众多河流冲积形成的河南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交通发达,是东西南北交通的枢纽要冲。因而中原地区是形成、发展、繁荣辉煌灿烂的黄河文明、中华文明的主体区域。《史记·货殖列传》记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春秋战国时代魏人张仪说,“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历代王朝无不特别重视中原地区的发展,中原安则全国安。中原盛则全国盛,谁都知道“得中原者得天下”的重要性。

河南位于中部六省中间关键部位,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人口超亿,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

从党中央国务院到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河南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从资金支持到政策技术支持,使得河南三农迅猛发展。河南日报农村版开设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书记县长谈农开”栏目,记者张生平同志,肩负着省领导与报社领导的重托,对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大县的书记县长进行访谈,已经发表了五十多篇文章,在集结出版之际,送给我一本汇集起来的文稿。作为河南人,我关注着故乡的发展。作为生平的好友,他发表的每篇文章,我都抽空认真阅读过。作者以特殊视角,畅述中原农开事。文笔锋锐,妙笔赞颂金粮仓生平同志不辞辛苦跑遍中原各地,随着他的脚步,我自己仿佛也走遍了中原各地。作者这种为中原崛起而鼓与呼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说河南是“中国的金粮仓”,不仅形象,而且名副其实河南的可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1/16,却生产了占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不仅满足了全省1亿多人口的粮食需求和粮食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而且每年还调出400亿斤的商品粮和粮食制成品

粮食安全向来都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20098,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规划了“到2020,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的目标当时河南的粮食生产能力是1000亿斤。要实现1300亿斤的跨越,就要求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和豫北山前平原15个省辖市95个县共7500万亩耕地上,2500万亩吨粮田的农业综合开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5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更趋完善,方能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300亿斤的目标

作为河南日报农村版的记者,生平同志深入到河南农村各地基层,去感受中原大地无限活力的源泉,把握新时代的脉搏。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他是那么热爱养育自己的农村、农业、农民,从讴歌时代主旋律,到展示河南农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多方面的建树和贡献。我们看到,针对河南自然灾害频繁,河南各地紧紧围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做文章。通过完善机井、桥涵、引水渠、道路等设施建设,夯实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努力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

河南农业开发的创新之举,是重点支持河南产粮区的开发,在国家批准立项的121个农业综合开发县中,选出封丘滑县、新蔡等30个重点县, 取消了县级配套资金,改由省级财政全部负担。集中70%的中低产田改造资金,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集中投入,大规模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使中原大地上一片片贫瘠的中低产田,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再造活力之血”,变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机化、科技优”的现代农业高产稳产田。2002年—2011年,河南农业综合开发共投资财政资金120多亿元;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粮田示范工程项目1391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270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939万亩,使这些粮食核心区真正成为高产稳产的永久金粮仓。中原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产奇迹,全省夏粮总产登上1100亿斤台阶,连续第六年超千亿斤,河南农业综合开发的经验和做法,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树立起的一面旗帜。

作者所写的几十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中原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大县,不辱历史使命,紧紧围绕农业综合开发集中资金、规模连片开发,全力打造粮食核心区。尤为重要的是,他们认真按照河南省主政者们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2013~2015年将建成高标准粮田2695万亩,2020年建成6435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在建设高标准粮田时,选择避开城市郊区、工业集聚区、高速公路和村镇建设规划区域,规划后要集中连片、连续开发。把农业综合开发要重点搞好万亩方、千亩方建设,按照高标准基础设施配置,进行灌排、道路、电力、林网等科学规划布局,确保建成的高标准粮田成为永久的粮仓。

河南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投资参股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扶持方式,扶持更多更好的多种农业产业经营项目,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一步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无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务农的人富裕了,他们的收入不亚于城镇了,金粮仓就会永远闪光。河南当政者这种全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又兼顾农民收益同步增长的实干做法,使大家看到了未来中原金粮仓宏伟画卷必将更加壮丽辉煌。

 

河南农村曾被誉为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它鼓舞着作者,也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黄河之滨的有识之士,刻苦自励,发奋图强,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去创造、去攀登,不遗余力的去推动农村的改变,促进农村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记者的责任,不仅要写出纪实的报道,更重要的是,还要努力实现所写文章要吸引读者,使人们通过阅读他们的文章,达到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改变生活情趣,鼓舞人们斗志的效果。生平同志这本关于河南农业综合开发的文集,是作者辛劳的硕果。有耕耘,就有收获;付出的多,收获就大。事业永远属于那些艰苦奋斗、执着追求的人们。因此,我愿意把它推荐给关心河南发展的广大朋友以及诸多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相信读到这部来之不易的书,会了解到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气象,一定会受到鼓舞和启发,从中获得裨益。

 ( 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系列访谈集:县委书记县长谈农开 井剑国  张生平 著(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3年出版)

===============

 

国务院关于全国高标准
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2013〕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人民银行、质检总局、统计局、林业局:
  发展改革委关于报请审批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着力规范建设标准,着力明确管护责任,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不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通过实施《规划》,到2020年,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其中,“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路设施改善,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
  四、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抓紧制定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细化配套政策,并督促县级人民政府编制实施方案,确保建设任务落实到地块。要整合资金,集中投入,连片治理,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和建后管护,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协作,不断完善相关标准和制度,做好相关规划间的衔接,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督促评价,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实现。

                      国务院
                    2013年10月17日

 

2、价值中国管理 > 战略/决策 >

 
银行呆坏账,最终买单的还是老百姓
 翟智高 原创 | 2010-10-24 23:10 
    中国的次贷危机如果爆发,会更严重。为何呢?因为中国把钱贷给的对象,一是相当一部分没有还款能力的个人,二是没有还款能力的地方政府。

去年由于要应对经济危机,拉动内需,还要保8%的增长,银行实行比较宽松的贷款政策,于是各地竞相成立融资平台,大约有8000个左右,很多县都有融资平台,由地方政府担保从银行贷款。地方政府之所以敢大贷款,靠寅吃卯粮透支发展,是有一定的投机成分作怪。官员们只想在有限的任期内尽快创造出政绩,官员们普遍的心态是,创下巨额赤字或没有赤字,自己任期到了都会下台,不如投机贷款营造自己任内的政绩。对于银行来说,地方政府贷款,有将来政府的收入做担保,放出去的贷款即使打了水漂,也犯不了大错误。谁不知道省下面的地方政府是孙子,省级政府是儿子,中央政府是老子。孙子儿子花钱搞政绩,出了篓子老子能不管?要么收不回的贷款由国家拨款还上,要么成为呆账核销掉不再提这笔账。这就是银行不怕地方政府贷款多,地方政府更不会怕债务多的内在原因。例如今年审计署抽查了一小部分,就得出地方政府债务最高到了7.66万亿,占到 GDP总量的20%以上,实际可能更严重。

有一种糊涂认识,好像地方政府债务呆坏账与老百姓没啥关系。这些债务或呆坏账中央肯定能够还,因为中央财力很强,出现问题中央能够处理。

 

为什么不这样想一想:负债多的县,能指望让负债少的县去替它还钱吗?负债高于130%200%300%的省市,能有任何其它省市去救它?只能靠中央去救。孙子儿子出问题,中央一定会处理,但肯定要减少支持民生,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等等方面的支出。中央用钱补地方政府债务呆坏账的窟窿,最有效的是多印钞票,银行的呆坏账消除了,这些多印的钞票势必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最终买单的还是老百姓。                      

货币超发 财富贬值  

货币超发百万亿的隐忧

翟智高 原创 | 2013-04-13 23:33                       

继续跑步还是稳步前进

 

我国的货币量供应量余额,在十年前的2002年初为16万亿。进入20132月末,我国货币供应量余额达到99.86万亿,逼近100万亿,居世界第一,是排名第二的美国的1.5倍。十多年里增长超5倍;隐忧在急速增加。

 

货币超发使不同领域的物价在不断上涨,人们的发现还是那些钱,但实际价值“虚”了不少,买不到以前能购买到的数量和重量。银行存款压力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贷投放。

地方政府债务是糊涂账和定时炸弹

某种程度上,相比中央政府债务,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既是糊涂账,没有人知道规模究竟有多大,也没有人了解这些钱的确切去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没有合法的举债权力,加上普遍政企不分,人们很难界定地方政府债务的范畴,对其统计就难上加难。

一个例证是,仅仅对于地方融资平台和城投债的界定,就五花八门。2011年,审计署和银监会均发布了平台贷款的统计数据,前者认为不到5万亿,银监会的口径是9万多亿。

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表示,地方政府债务的透明度不高,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他的估计是超过20万亿元。

3月底发表的《估算地方政府债务》的报告中,华泰证券估计,地方政府债务金额2011年为13.2万亿,2012年达到15.3万亿,2013年预计在16.3万亿。

招商证券亦在近期指出,据初步估计,2012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15万亿,较2010年末增长38%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伟将问题核心放在了投融资平台上,他认为平台债务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在银行体系内,估计余额大约是10万亿;另一块是在影子银行系统内,余额在3万亿~8万亿之间都有可能。这样一来,仅地方融资平台负债就在13万亿~18万亿。

实际上,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上述统计均着眼于省市县三级政府,而对于基层的乡村债务并未覆盖。2010年末我国乡村两级的债务约1.68万亿元,而且这一估计仍然相对保守

 

目前地方政府的年税收大约2万亿,土地出让等非税收入大约3万亿,就算地方财力是财政收入10万亿总盘子中的7万亿,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风险也很大。

 

平台负债余额每年的利息可能在1.5万亿~2万亿在现行金融体制下,地方政府为基建融资,对银行贷款和土地财政的依赖是必然的,所以房地产部门的风险和融资平台的风险是绑定的。银行的风险与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部门的风险绑定。

 

 

 

随着财政收入的全面放缓,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的支持力度在弱化。目前,地方政府的收入基本是三块,本级财政收入、转移支付和返还收入,以及土地出让收入,基本上各占1/3。而有关民生的刚性支出比例在不断上升,财政缺口可能会不断增大,从而使得财政对国有资本以及融资平台的支持可能大幅度下降。

 

 

 

中诚信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认为,地方债的问题不在于存量,而在于地方政府并没有完全遵守债务市场的发行规则,政府对债务的担保不是在法治体系内。一旦真出了问题,地方政府的保障得不到清晰的法律结论。

毛振华说,一些地方政府在拿到钱之后,投入那些根本没有回报的桥梁和公路,尽管在报表上,它们都是资产,但是没有收入,不能套现。

市场基本上还是相信借给政府的钱是安全的。因为政府的可用资源、现金流、投资资产、期限配置、市场流动性等因素支撑了现有融资规模。

但是,政府负债的限度在哪里;谁看管着政府借钱。即政府负债的权限与责任、负债的程序与监督?

没有纪律约束和透明度的负债行为是夜路狂奔。狂奔在路上的不仅有政府及其相关发行人,更有掏了真金白银的投资者。

地方投融资平台经过过去两年的展期,到今年已经拖不动了。一旦地方融资平台出现难以清偿债务的情况,风险最终会转嫁到所借贷的银行。如果地方政府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随着风险向上级传导,地方债务的偿还责任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兜底。

 地方政府对国有银行有过度放牧,一般通过对地方控股和全资金融机构的干预,并没有慎重考虑还贷的成本,从而过度放大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比经济下滑更危险的,是警惕地方政府在稳增长的烟幕弹下,再次拿出庞大的投资计划,将政绩留给自己,将债务留给银行和后任,这种多年来累积的风险已经无以复加,则很可能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可怕的定时炸弹,炸掉中国经济的未来。

现实看来,此前流动性泛滥加之超预期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2013年的通胀风险仍在不断提升,这也增加物价调控的难度。

   蛇年即将过去,马年会爆发经济危机吗?
   历史上有“羊马年,好收年”的说法,2014只要不发生严重的旱涝灾害,就不会发生大饥荒,人有饭吃,大的经济危机不会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