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央视早间新闻中有一条消息:国务院于12月11日的常务会议上,研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和依法严格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任何涉及土地管理制度的试验和探索都不能违反国家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规范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建设,严禁非法占用(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租用、占用农民集体土地搞房地产开发;严格控制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禁止通过“村改居”等方式非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严格禁止和严肃查处“以租代征”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刹住乱占滥用农用地之风。会上特别强调了农村的宅基地,只有集体农村人口才能建设和使用。
同乡高女士一共姐妹两个,多年前就已转为城镇户口;她父母在老家有块宅基地,房子已接近危房,但从政策上讲只能是其父母翻盖,也不允许继承,即便是未来的某一天房子倒下了,只是宅基地仍可使用。
宅基地是农村公民的住宅建设用地,是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期限是永久,但不能自由转让。
想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在正式细则出台前,各种各样的解读层出不穷。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首先进入探索,做了一次排头兵,之后城市进入改革序列。三十年来,围绕城市改革的进展远比农村要快得多,接下来农村会进入下一轮的改革。
与农村相关的主要资源包括农民、农地、农业,其中农民人口数量巨大,但素质短期还不能与城镇人口相比。
以色列的第一工业就是农业,第二才是高科技。我国现在也有大量资金进入农业,比如储橙、柳桃,当然还有养猪、养鸡之类的,把农业当成产业做,但认真做成本收效益分析,就未必如何了,我身边接触的若干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无一例外都是赔钱。
农村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了,农村土地量远比城市多、价格远比城市低,经济发展到相当阶段后,不少城镇人有回归自然的想法,有享受自然的需求,有人盯着广袤的农村土地一点都不奇怪。
正思维
基本农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央历来极其重视,一直强调总量不能减、质量不能降。这相当于给不少人“有想法”的人戴上了紧箍咒,算是一道高压线,遏止了基本农田下降的趋势。
记得约旦曾经有一大片非常好的土地,当年美国进口粮食物美价廉,农业人口不愿再受农耕之苦,以致土地荒废,很快就把粮食供应的主动权交给了人家。
农民的生活要求不高,种点粮食、蔬菜自给自足,卖出一些弄点儿零花钱,虽然不多却也是细水长流的,买点油盐酱醋就可以过生活了;至于衣服呢,据说全国库存的衣服够国人穿十年也穿不完了,随着时间推移稍显“过时”的衣服最终多会流向农村;再加上在宅基地上建的房子不用物业费、不用采暖、空调等等,生活水准虽然不高,但还算安逸。
一旦农民“上楼”,如果没有就业支持的话,凭种地带来的“点滴”收入就难以生活了;如果再把农地流转了呢?“暴富”之后短时间可能就会走贫穷。
农村、农民不富裕,不用死乞白赖地盯着,这才是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