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中国农业转型的有效展开和顺利进行,针对目前存在的前述问题,需要采取以下的重要步骤及措施:
1、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重建农业建设资金筹措机制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重建农业建设资金筹措机制,是拓宽农业建设资金来源及范围,在继续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和银行金融机构中长期农业信贷资金投放数量的同时,积极引导以城市工商企业为主体的社会非农资金更多地流向农业,有效增加农业建设资金供给总量,从而确保农业转型建设资金得以满足最为直接的重要措施。具体内容包括:(1)创新农业建设资金的募集及积聚方式,鼓励建立以直接投资为目标的农业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和 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进行互助合作的农业投资组织等资金集聚方式,为社会非农资金有效进入农业领域提供有效的方法及途径;(2)改进和完善农业领域的小额贷款服务体系,为以农户为单位实施的小型农业开发建设项目提供小额建设资金融资服务,以满足其建设投资的融资需求;(3)重视并加强资金与项目的有机对接和不同来源及性质的农业建设资金的有效整合,围绕建设项目,实现不同来源、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农业建设资金在相关层次的有效聚合与集聚。
2、改进和优化农业建设投资的实施模式与组织方法
改进和优化农业建设投资的实施模式及其组织方法,既是促进农业开发建设有效展开,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从而确保农业转型发展推进的重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和有效实现农业建设资金使用效率与效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措施包括:(1)创建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在地方政府指导下农民和农村社区组织能够有效参与并控制总体计划决策及投资资源的社区主导型农业开发建设模式与方法,提高农民参与农业建设与发展治理的力度及能力,为农业转型发展及其项目建设的有效实施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2)改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与方法,鼓励建立和发展由企业主办、政府资助和广大农民参与,形式多元、类型多样的各种农业开发园区和(或)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农业园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转型及其建设投资的顺利展开和有效进行;(3)发展和完善农业建设资本品市场,改进参与农业转型工程计划的农户和农业经营组织进入农业建设资本品市场的条件,提高其获取所需资本货物的能力,为农业转型投资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资本品供给环境条件。
3、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经营组织的经营能力与水平
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和农户的农业经营能力、效率、赢利性及可持续性,既是增加农户和农业经营组织积累,从而增强其自身农业建设投资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农户和农业经营组织获取外来资金能力,为农业发展建设的全面展开建立广泛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及其基础。具体措施包括:(1)加快和强化农业土地租赁市场的建设发展与完善,提高农民承包土地的流动性水平,并降低土地流动的交易成本,为农民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摆脱“有效却贫穷”的小农陷阱创造必备的前提条件;(2)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类型的农业经营及服务组织,特别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为提高农业经营能力及水平提供组织方面的条件和保证;(3)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纳入社会保险范畴,提高农民和城市工商企业投资及经营农业的积极性;(4)加强公共财政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农业教育和农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投资,健全农业培训、教育、研发及技术转移、推广组织体系,为农业经营组织和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同时减轻农民和农业经营单位在这方面的投资负担;(5)重视非正式组织及制度对农业经营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的一面,努力规避、消除其不利作用的一面,为农业经营组织的高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文化、社会氛围条件及保证。
4、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新型农业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应用制度
人类农耕文明发展史昭示,农业发展每一次质的飞跃和进步,无一不是源自于农业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作用,已为农业发展的历史所证实。农业转型的有效实现,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新型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制度。首先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一是改进、优化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的资金来源结构,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并以此有效带动、诱导其他主体的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多主体参与的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体制,广辟资金来源渠道,力争实现农业科技研发(R&D)经费总支出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提高到2.6%以上水平;二是拓宽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的领域及范围,形成以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及其成果应用推广为重心,包括农林牧渔业和其前向、后向及旁侧部门在内的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结构体系;三是完善农业科技研发制度环境,改进农业科技研发的行政管理制度、农业科技创新激励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有效培育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社会经济制度,等等。
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方面,一是平衡农业科技研发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投入的相互关系,增加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的资金投入数量及其比重,形成农业科技研发、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有机结合的互动体系;二是建立以国办机构为主导,参与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推广投资社会化、运营体系产业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三是以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涉农企业为依托,创建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主体,以农业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农业技术成果扩散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进村入户;四是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队伍,同时加强以“土专家”、“田秀才”为主体的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人才保证;五是重视软科学成果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供农业科技推广管理水平。
5、深化农业公共行政部门改革,提高农业发展管理体制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深化农业公共行政部门体制与机制改革,目的在于增强公共部门有效处理农业发展事务、提供高质量农业公共服务的基本能力,从而提高农业公共部门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平等性和规范性,强化并有效发挥公共部门在农业转型发展及其建设投资过程中的规范、协调和促进的职能作用。具体措施包括:(1)按照大农业、大部委概念,改革和重组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及其职能,将与农林牧渔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技术转移与推广、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旅游、农用资本品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安全与监管、农业海外市场开发等行业部门统一归口由一个政府主管部门管辖,将农业生产与其前承及后续部门各环节的活动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保证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和协调,以改变目前农业和涉农产业多头管理、互不协调的落后格局,提高农业发展及管理的运行效率和质量;(2)政府对农业发展管理的权力和责任下放,强化和突出农业发展的地方治理,促使地方政府对农业发展和农民负责,制定和实施更能符合和顺应农业发展及农民需要的各种政策,拉近政府与农民的距离;(3)建立和发展目标、价值多重,介于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公共服务组织与市场经营组织之间,部分为公、部分为私,兼有任务型组织和市场型组织特征,既与政府主管部门保持等级关系,又与市场用户保持横向相互关系的混合组织,充分利用多种现存组织的资源和其治理结构的组织安排,使政府和市场同时发挥作用,消除单一型传统组织在营运效率、资源稀缺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提高和优化组织的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应,降低协调成本,促进农业公共管理服务质量及效率的不断提高;(4)重建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将农业发展和农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作为考核政府业绩的最重要内容及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