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鉴于楼市分化与供求不平衡及房价陷入越调越涨怪圈等市场化的发展方向,2013年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与地方政府政策不会退出,在2014年会继续执行。但中央会要求地方政府加以修正与完善,并差别化实施。
3.201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究竟如何走势?
谢逸枫:201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难言放松,主要是延续2013年调控,地方政府以既有政策为主,加以差别化的微调与收紧。不排除房价上涨过快的一二线城市调控加码,而放松部分二三四线楼市调控政策。一是行政手段,短期不会退出,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签政策继续执行,部分城市会放松。二是信贷手段,短期不会取消,部分城市首套与二套首付房贷比例会继续收紧,利率不变。而有些城市会放松微调。三是税收手段,房产税与个税20%政策难扩容。四是土地手段,以配建保障房与自住型限价商品房作为控制地价手段,增加住房用地比例。五是保障房手段,加大自住型限价商品房与共有产权住房的供应比例及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增加市场总体供应。六是商品房手段,增加普通住房与商品房供应,调整供应结构。七是市场手段,加强商品房预售与预售资金的监管。八是金融手段,上市房企再融资开闸仍不确定,有条件放开成定局。房地产贷款趋紧。九是扩大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城市与完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促进调控长效机制建设。十是房价控制目标名存实亡,管理市场预期取代目标。
谢逸枫:2014年地方政府调控如何走与政策如何执行,关键是看2014年3月“两会”以后才会明朗。按照“市场化”思路看,未来中国房地产调控上会在六个方面进行逐步调整:一是调控手段上,行政手段暂时依然为主,未来市场手段与经济手段取代行政手段,金融手段与法律手段为补充。二是调控适用性上,房地产调控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地方政府具有调控决定权。三是调控目标上,短期依然是以调房价与增供应为主,未来以供求关系。四是调控方向上,加快土地制度与财税制度及住房制度等住房供应体系改革,以短期行政调控政策作为过渡,建立完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调控周期性取代频繁性。五是调控趋势上,以市场化作为最终归属点,建立“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住房多元化体系与住房“双轨制”即商品房归市场管,保障房归政府管的住房保障制度与住房供应体系。六是调控思路上,改变过去以堵为主的调控思路,调整为以疏为主的思路。
4.在此调控政策环境下,2014年楼市房价如何走?
事实上,这几年各地有不少新的实践。如上海市和湖北黄石市建设共有产权商品住房,深圳市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筹集和建设安居住房,北京市发展自住型商品住房等。据介绍,一些地方开展共有产权保障方式的主要做法是,地方政府让渡部分土地出让收益,有的还给予适当财政补助、税费减免,以降低住房的建设成本,然后以低于市场价格配售给符合条件的购房家庭。配售时,在合同中明确共有双方的产权份额及将来上市交易的条件和增值所得的分配比例。
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历来是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重要举措。事实上,今年7月,针对10种违法违规行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工商总局就联合集中开展了房地产中介市场专项治理。12月,在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的组织下,35家房产中介做出“不发布虚假房源”等六项承诺。姜伟新表示:“各地要注意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住房城乡建设部也将认真总结各地经验,深入研究相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适时提出指导意见。”姜伟新表示,2014年,继续加强商品房预售和销售的全过程管理,指导地方加快完善交易资金监管制度,大力推行二手房网上签约,规范房屋交易行为。据姜伟新介绍,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工商总局将修订发布商品房预销售合同示范文本。同时,要求各地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企业、中介机构的监管。此外,针对社会关注的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姜伟新表示,明年还要继续推进,进一步扩大联网城市范围,探索建立各省、城市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动的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及运行机制。
2013年12月24日,2014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基本建成480万套以上,新开工600万套以上,其中棚户区改造370万套以上。这是记者从24日举行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的。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说,要把抓好配套设施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建成、早入住。同时,要重点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继续做好保障房质量管理、入住审核、后续管理和信息公开工作。推动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运营,认真组织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工作。另外,2014年要继续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安排260万户左右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据姜伟新介绍,2013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超额完成了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的建设任务。中央安排230亿元补助资金,支持了全国266万贫困农户改造危房。
2013年12月2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2014年要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执行好既有调控措施。姜伟新强调,要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从严落实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和措施,增加住房用地和住房有效供应。中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市场11月继续呈现普涨态势,全国同比涨幅再创纪录高位,房价上涨压力仍不容忽视。根据统计局数据测算,1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升9.9%,为连续第11个月上升,年内涨幅逐月扩大;环比则连续18个月上涨,但涨幅续降,从10月的0.6%缩小至0.5%。不过,中国社会科学发布的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3-2014)》预测,在2014年,前期上涨过快的国内一、二线城市,房价短线见顶稳中有降,三、四线城市楼市颓势延续。 房地产市场分化明显,在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中也得以印证。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显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连续第三个月同比涨幅超过20%,其中,北京为21.1%,上海为21.9%,广州为20.9%,深圳为21.0%。与此同时,部分二、三线城市却存在去库存压力,房价上涨后续动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