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困山区农村文化事业走出低谷的思考


 对贫困山区农村文化事业走出低谷的思考

 

石晓红

 

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然而,由于经济制约,目前县乡两级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尚存在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设施相对滞后,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文化机构处于瘫痪,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三难”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加快建立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一、农村文化事业面临的问题
(
)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牢固
1
、思想基础不够牢固。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没有必要再花出力不讨好的冤枉钱。
2
、组织基础不够牢固。一是乡镇文化队伍薄弱,工作难归位。在乡镇机构改革后,由于编制限制,乡镇没有专设文化站,仅有的一名文化专干,绝大多数时间干得是包村、包产业、包计划生育、包纠纷调解的工作,看了灯就误了戏;现有的乡镇文化广播站大多数精力用于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以宣传教育、传承文明、塑造和弘扬精神的文化工作职能则处于次要位置,农村文化不能独立的运行和开发;二是村级没有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一没有“腿”二没有“脚”,无法站起来,更难站得稳。
3
、群众基础不够牢固。人民群众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受益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当前,个别地方受认识、经费等因素的限制,文化下乡活动相对较少,即使“下乡”也只是在乡镇机关或中小学校开展活动,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使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不快,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受到限制,给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留 下了渗透和影响的空间。
(
)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力不够
1
、经济支持不够有力。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基础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当前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欠发达,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自身造血功能缺乏;三是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仍然缺位。
2
、文化阵地建设不够巩固。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农村校舍改造、村道硬化、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而集体经济增长和投入滞后,为解决资金不足的窘境,许多农村只有变卖未能发挥更多作用的闲置会堂、校舍等集体资产,出现了本已无力投资加强的现有文化阵地流失现象;另一方面,新的文化阵地建设较难,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新建文化阵地难度较大。
(
)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不够优化
首先政策不够配套。文化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而目前文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规定较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如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政策等。其次,氛围不够浓厚。政府对城镇文化建设比对农村文化建设更加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如城镇文化建设氛围浓厚,民间剧团不多且现状不容乐观,没有一支专业队伍,势必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氛围。
二、形成问题的原因
从影响和制约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现状看,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一是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总体偏低,主要精力为生计而奔波,公共财政仅能保持人员工资,无钱投入文化事业,导致基础无设施、机构缺人员、职能难发挥。二是认识上有误区,存在有等经济发展了再发展文化事业的个别现象。三是缺乏统筹发展、和谐发展、长远发展观念,只考虑通过合并机构、精减人员,压缩财政支出,没有考虑文化潜在的创造力、发动力和对经济的凝聚力、支撑力。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
、要优化农村文化建设的新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适应、适合新农村与当代农民需要的先进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一是要确立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新思路,解放思想,勇于开拓,破除“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意识;二是要有的放矢地在农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在村一级建立农民道德评议会,实现农民对传统道德的自我传承,塑积极、和谐、健康、文明的乡风;三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乡土文化和历史遗迹,用农民喜闻乐见且乐意接受的民俗、民间文化宣传政策、宣讲法律、传授技术、传承文明、教化美德。
2
、要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方法。目前,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确实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是,带来的是片刻的欢笑和掌声,留下的是无尽的期盼和等待。因为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民又是一种“蜻蜓点水式”的文化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笔者认为应采取四项措施来培植农村文化:一要通过政府的支持和扶助,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二是建立健全支持、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的激励机制,促进农村区域特色文化的发展和艺术品位的提升;三是挖掘和弘扬历史文化,使民族灵魂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四是完善农村文化设施,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农村文化发展“瓶颈”问题。
3
、要树立建设农村文化的新理念。政府要树立文化整体发展观,把文化工作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去把握,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加强研究,科学谋划,同时,要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指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把按文化发展规律办事与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统一起来,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4
、要丰富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内涵。农村文化建设要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把握正确导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挥文化维系社会和谐、整合社会力量的功能。一是把先进文化渗透到经济建设中,借文化提升产业水平;二是把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中,借文化塑造企业精神;三是把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中,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使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5
、要探索发展农村文化的新途径。一是要拓展文化发展主体,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扶持和吸引社会资本对文化的投入,培育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富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农村文化主体;二是着力提高文化品位,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特点,坚持健康、科学、向上的标准,采用传统形式与现代手段,打造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化精品;三是积极培育区域文化特色,用特色文化搭建起发展区域综合实力的平台。
6
、要构建发展农村文化的新机制。首先,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应体现文化产品创造上,更应体现农民群众期盼文化、创造文化、享受文化的平等权利,真正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其次,开辟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按照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建设好新农村文化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五支队伍”,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第三,要以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设施建设为重点,把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列入任期目标、进行考核评估,并作为干部奖惩晋升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这样,农村文化的发展才能走出低谷、才能迎来发展的春天。
(
作者单位:旬阳县关口镇文化广播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