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康道教文化》 谈老子“无为”思想


 读《安康道教文化》  谈老子“无为”思想

 

范 斌

 

前几日有幸拜读了李厚之、张会鉴二位先生编著的《安康道教文化》。该书共十二章节,从纵横两方面,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安康道教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影响,资料引用翔实,结论客观可信,无疑是对安康文化挖掘和建设的一大贡献。笔者在阅读“黄老之学与安康道教”一章时,对二位先生的观点是非常赞同的,同时也略有感悟,欲从学理角度阐释“无为”(以老子为主),故作如下:
老子强调出世的“无为”思想,表面上看,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主张是相对立的,但我们不能从字面来理解老子关于“无为”的主张。简单地认为“无为”只不过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的代名词,欲从根本上否定“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诠释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是彻底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原始出发点而进行的狭隘理解,老子的“无为”,其最终的落脚点恰恰是在“无所不为”上。
论“道”
“道”是《老子》一书的总纲,更是该书的本原核心,老子的“无为”思想,就是基于“道”而产生的。“道”是万物之本源,更是脱离人而存在的一种内在规律,故有“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章,下引该书只注章次),作为万物的本源,道是永恒而不能被人强求并掌握的。老子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万物,就是从这个既具体又抽象的“道”而逐渐生发出来。所以他将“道”又称为“玄牝”,“玄牝”自然为一,是本体,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了(二十四章)。从本体出发,“一”是道本身,是不可道的本体,是道气不分的混沌。当这种本体被赋予人的观念时,他就有了原始的判断,这种生发于本体的、自然的原始判断,使人类脱离混沌,逐渐形成阴阳观念,由此也就产生了“二”。当阴阳转换的神秘促生了人类的自然崇拜后,人类也就由朦胧的认识阶段,逐步走向实践探索阶段。这种探索阶段,实质就是所谓的冲和之气,也就是老子说的“三”。“三”是人类走出本体(混沌)而真实存在的“此在”,正是因为有了“三”,万物的概念也就因此而生成,故“三”是生万物的根本。
老子认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三十九章),在这里,“一”就是“道”。老子这句话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法自然”,是“道”应“法”“自然”而运行。所谓的“法”,就是效法、遵守、遵循,即以某种内在的规律为准则;所谓“自然”,则是天然、纯然之本体,无人为强求之意味,是万物演变、运动时所遵循的客观的、内在的规律。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对“道”的运行是有深刻理解的。“道”以“自然”为基础,并根据自身所固有的自然规律运行,这种运动方式,其实就是“有”与“无”矛盾的结合。“道”的运行是独立的,它不以万物的主观目的为目的,而是以其固有的“目的”运动着。虽然如此,老子也并未反对“为”,只不过这里的“为”,就是“法自然”而已,而这一点,也恰恰是结合了“道”运行的内部特征而提出的,这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思想。
当然,我们还应看到,老子的“无为”主张,是针对统治阶层的“有为”而提出的一种养民主张。在春秋末期,利益冲突以及兼并的共识,导致的杀伐征战在各诸侯国之间愈演愈烈,规模越来越大,为了应对规模日益增大的征战,必然会进行更为残酷的赋税征收,这就直接导致了百姓生活的日益艰难,所以,老子就直接指出:正是因为“其上之有为”(七十五章),才有了“民之难治”(七十五章)的结果。他认为,惟有“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才能使民“不争”、“不为盗”、“心不乱”。只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他同时要求统治者“勿狎其所居,勿厌其所生”(七十二章)。就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而言,这种思想主张是有局限性的,秦在统一六国的十余年间,攻击消灭六国的160万军队,从这一数字可以看出,在当时,惟有武力,才可以打破势力均衡,从而加快统一的步伐。何况用武力实现统一,已成为当时各国的共识,最终的统一即便不由秦国来最终完成,也会由其他诸侯国来完成。当然,从人性和民本思想上讲,老子的“无为“思想,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实,“无为”、“为”、“有为”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具有因承转化的关系,老子是用“无为”来阐述“有为”,而并不是提倡那种纯粹的消极无为。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无为”是与“无不为”连称并说的,即“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四十八章)。“无不为”,是更为深刻的“为”,其本意就是以自然为准,遵循客观的“道”,从而天下之事,无所不为,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的思想认识。文景之治、魏晋玄学、隐逸生活、山水田园诗、道教等等的发生、发展,说明这一思想本身就具有多元性,当践行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结果和继承结果。所以,只有以“道”为基础,以“自然”为结合点,以“无所不为”为目的,才能真正理解老子的“无为”之精粹。
如何“无为”
老子不但提出了无为的思想,同时也提出了如何无为的方法论。其方法就是,人应“道”“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本体的“自然”或“无”,而不能逆“自然”强求“为”,也就是所谓“圣人常处无为之事”(二章)。
如何“常处无为之事”?老子提出首先要顺应民意。基于“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的认识,老子提出“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但这并不是说要无所作为,而是针对百姓之苦难提出的养民思想。他用这套理论指出,顺应民意应是统治者的治国之根本,其实质就是于“自然”之中而有为,这种有为的结果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老子认为,唯此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进而达到无所不为、无所不治的目的。其次,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强求,结合实际,循序渐进。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求凡举事,仅有知人之智还不行,还应有不苛求改变或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态度,以及实事求是剖析自己实际情况的能力,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能力,就叫“明”。老子认为,只有做到“自明”,才能进而“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攻;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从而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达到“有为”的结果,否则,必将走上“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的毁灭之路。同时,老子还就“无为”的过程指出:凡事常常是“欲速则不达”,故“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由此他进而指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六十四章),就今天而言,这种由易入手,由小至大的处事态度和防患于未然的处事原则,无疑是“有为”的和科学的。
当然,就“无为”而言,仅有以上两种态度还不够。于是,老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要求统治者应“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二章),他认为,只有“少私寡欲”,才能做到“无为”,才能有“得”。因为一旦有了私欲,必然会产生求欲的思想和行为,那么,因“有为”而导致的“民之难治”和“不明”、“不彰”、“无功”乃至“不长”,也就成为求欲行为后的必然结果了。这是因为极端的奢求和欲望,是会彻底地破坏人的正常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特别是对统治者而言,这种“有为”的结果,往往体现在对生命的漠视和人性的摧残方面,从而造成社会、国家的动荡。所以老子提出“保守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十五章),要求人们要节制私欲,防止因私欲的膨胀而走上疯狂的、毁灭性的敛欲之路。当然,老子不是禁欲主义者,他只不过认为人的欲望满足应有个合理“度”,故在此前提下提出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五章)、“知足者富”(三十三章)、“知足不辱”(四十四章)等观点,从美学的角度看,这无疑也是一种生命之美。人的一生中,不得意者十之八、九,而这,却恰恰是生活之自然的体现。
在老子的“无为”思想中,包涵着对“度”的深刻认识,它要求在遵循“自然”的基础上,控制事物的发展状态,只有真正做到“守中”、“知足”,才会有“新成”。而这种“新成”,正是“有为”的表现形式。同时,在老子的“无为”思想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以人为本体的养民思想。他强调的“无为”,虽然是为“圣人”、“侯王”言,却于阐述之中提出了养民的思想,其实就是要求统治者应“去甚、去奢、去泰”时,这实质上是间接地站在社会下层阶层的立场上,提出了生存的诉求,要求统治者应让老百姓“实其腹”,“强其骨”,不能因一己之私而给老百姓的生活增加更为沉重的负荷。
  
老子在阐述“无为”思想时,对民赋予了本体的内涵,这也就直接地指出统治者所要遵循的“道”,实质就是顺民意,这与其他诸子的民本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他提出的“物极必反”、“欲速不达”、“守中”、“知足”等观点,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肯定了质变和量变的辨证转换关系,强调了“道”这一客观规律有着不可抗逆性。他提出万物的发展必须“法自然”而“无为”,并不是要真的无所作为,而是在站在“度”的基础上,肯定了“无为”和“有为”的相互转换以及人的能动作用,这种基于“法自然”而肯定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辨证思想萌芽,在先秦诸子的思想中是不多见的。
当然,老子的思想存着历史的局限性是不可否认的。他所提出的“虚其心”、“弱其志”等,无疑是愚民的消极表现。但我们不能苛求他存在于历史当中,同时又超越历史,因为这是悖逆了历史发展之自然规律的。任何人的思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存着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如果否定了这一点,也就否定了辨证思想及规律。所以,如果我们仅仅从字面上理解“无为”,并以此夸大当中存在的消极思想而对“无为”持否定态度,或不求甚解地消极效仿,这无疑是以偏概全和舍本逐末了。所以,理解老子,理解“无为”,应从“道”入手,只有深刻地理解“法自然”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理解老子那饱含思辨的“无为”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无为”思想积极地服务于我们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当中。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