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安康城中的旧街巷(三)
周邦基
古楼东、西街
这两条街道是以“古楼什字”界定的东、西,也就自然将向东的称东街;向西的称西街。但过去的东街,本不是今天这样将旧城与东关连为一体而形成街。它向东行至今天的篦子巷南出口时,有旧城的东城墙挡住去路而不可通向东关,故而这段街道昔日是属于古楼街的街区范围的,因此,原本也就没有街名可言。但别看它街虽无有名称,在安康城却又名气不小。
自古楼什字东行,除入口两旁有三、五户人家外,街北一侧东至旧城墙;西至今古楼小学;南至本街道;北至今寺道道儿,内中计有“府城隍庙”、“老君庙”、“火神庙”、“娘娘殿”、“八仙蓭”、“眼光殿”、“土地庙”等七座道家的庙宇,故民间俗称此处为“一里七个庙”。民国三十年(1941),安康建立以姚寄尘为首任校长的“安康县中”即在这些庙宇中。后又在该“县中”设立了一届两个班的“师范”,也称“简易师范”。抗战时期又有“国立四中”迁入(一年后迁至四川阆中)。同时,旧安康县还在这些庙宇中,设立有训练小学教员及保甲乡长的机构叫“县训所”。1953年“县中”迁走后至今,此处又相继成为古楼小学、县幼儿园以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停办的县第十一中学的校(园)址。
西街本叫“崇道街”。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前,旧城的文庙、儒学皆在此街而得名。崇,尊敬、推重。《礼·王制》:“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道,思想、道德。《礼·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汉郑玄注曰:“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崇道,即崇尚道德教化或曰崇儒重道。《兴安州志·城池志》:“崇道街,在安康街西。”《学校志》:“文庙,在州治之南崇道街”;“儒学,在文庙西”。均始建于元代,先后遭遇明永乐、成化、万历等年间三次汉水圮城,历朝各代数次重新建修,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该文庙奉御制“万世师表”匾额后,三十二年(1693)又一次遭遇大水,致昔文庙、儒学基地“东西北三面尚为居廛,永不可复矣。”迨宣统二年(1910),清最后一任知县林旸光,尊部令创办乙种蚕业学堂时,在此旧址设立桑园;民国二十年(1931),但舜之莅任县教育局长,曾将其届内的安康教育局设于此间;二十五年(1936),又有地方士绅顾元伯追讨省府拨付建安康中学“树人楼”、“博化室”余资,于此旧址一隅主持修建“兴安图书馆”,即名曰“文安楼”的藏书楼,并在东、西两门楣亲题“文库”、“书城”石额各一通。
旧时居住西街的多为回民,没有大的生意。在“桑园”南大门的斜对面有一巷子叫水井巷,巷内有一“清真中寺”,俗亦称“小寺”。1954年,撤安康城区范围的市改为城关区政府时,设此街为“古楼回族自治街”,1961年改称“古楼西街”至今。本地“回帮”多以经营茶叶、牛羊皮、药材、生漆等山货土特产为业。时至今日,在识茶这个领域,当春茶上市,人们开始尝鲜的时候,捏上一撮放在手心,搭眼瞧上一瞧,再用鼻子闻上一闻,便能说出此茶的产地,采摘的时间,口劲的大小以及是阴坡还是阳坡所生。故在茶叶的饮用、鉴别和经营这个行当,当今许多茶学家未必有回民兄弟的这些真功夫。
大南街
自古楼西与五星街的交汇处再向北行,至“大什字”间即为大南街。其所以被谓之为大南街,则完全是相对于大北街而来的。
旧时的大南街远不及今日这么宽阔,别看它与大北街这个昔日的商贸中心仅隔着一个十字路口,从做生意的方面讲,地段相差一步,其结果就大不一样。因而历史上的大南街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条最适宜于居住的最佳地段,因而一街两行多为低檐矮屋式的民宅。(当然,1983年遭遇到的洪水袭击,那是天灾;1968年遭遇到的那场大火焚烧,那是人祸。)但就这么一条极普通的街道,兴许还曾是早朝的“学堂”所在地,要不然《兴安州志》怎会在《附街衢》中载其名为“育贤街”。
育,培养。《易·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孟子·告子》下亦言:“(齐桓公)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贤,有德行的人。《荀子·王制》:“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育贤,培养有德行的人。鲁长卿《重续兴安府志》言:“学校者,人材之所从也。”故此言说学校当在此街之中,应该不是牵强附会。
鲁氏又言:“元明以来,文庙与学校合并,不入祀庙,而归学校。盖以立学教士,非特师表万世能如孔子者为师。不学孔学而教,亦非教也。故合而一之,以明其师道之尊也。”《兴安州志》载:“文庙在州治之南崇道街。”即今之古楼西街无疑。又载:“儒学在文庙西。”并言该儒学曾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辟道南出崇道街”。这里所言之“辟道”,应该就是今天的南北走向的当铺巷。因为自当铺巷中段至古楼街正是黉学巷,故最初的儒学当在当铺巷与大南街间。从《州志·学校志》中可以读到:文庙和儒学自元代建成以后,又先后经历了明永乐十四年(1416)、成化八年(1472)、万历十一年(1583)计三次汉水泛溢,至“明末儒学尽毁”。直到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修志时,“昔文庙儒学基地东西五十步,南北九十步,今东西北三面尚为居廛,永不可复矣。”廛,古指一户人家所居住的房地。居廛,谓市内百姓之居。这段记载明确地告诉了人们:校园之地被包括“育贤街”在内的百姓,当做宅基地盖房居住了。
然,上述“探索与发现”仅为一家之言,并不强求读者
慈惠巷
自大南街继续南行,过了十字路口又有一南北走向的小巷,名曰“慈惠巷”,其巷名来源虽与学校有关,但并非是以上所涉及的儒学。
最初此巷本无名称,仅在其南端至城墙边住有十余户以乞讨为生的人家,日本轰炸安康后,地方上将城墙挖一洞使巷子与城外相连,作为城中百姓跑“警报”的通道。巷内座西向东有一庙宇名为“观音殿”。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初,时任慈善会会长的
安悦街
安悦街,原名“迎仙街”。仙,此处当指非凡之人,如说诗仙、酒仙。迎仙,即古时祭迎五帝,祈求丰年时,于立秋前十八日在此间设坛祭黄帝、后土之处(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芸,车服皆青;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服皆赤;先立秋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兆,祭黄帝、后土,车服皆黄;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服皆白;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车服皆黑。)今名是因街的西端后又建有“安悦台”之故。
“安悦台”位于今汉滨区百货公司仓库处,是由新、旧二城中的各届绅士捐款,于清光绪九年(1883)在“康阜门”(俗亦称老西门)的瓮城城墙上,依就整个北段和东段的一部分,修建的平面呈拐尺状、直角形的一座高台粮廒,是为“义仓”。
此义仓为单层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的平房,前后檐墙的顶部开有通风口亦可采光。西边临着今金州北路的外山墙下,有青花瓷碎片贴就的“安悦台”三个大字(武斗后修复时被毁);面南向着城楼的山墙开着门,门楣上方镶嵌有青石扁额一方,依然刻写着“安悦台”,上款为“癸未年”,下款为“合城绅士”(亦为武斗后基建被毁)。仓内存放专为赈灾而备的谷物。倘遇旱涝遭了年馑,此时开仓做“舍饭”是为了赈济受灾饥民;若是汉水暴涨航运中断,此时开仓让士民前来“量仓米”以平抑市场粮价。仓以“安悦台”谓之,本义就是通过此类善举,使社会安宁,士民欢喜愉悦。
不知始于何时,人们将“安悦台”称为了“仓房楼”。如此名称之变,应为张冠李戴的结果。清宫尓铎《重修兴郡常平仓记》曰:常平仓房“就旧仓基侧,甃筑层台,巅建楼以祀仓神,贮谷之廒以间计,综十八”,而且并非建在康阜门(老西门)的瓮城之上。前人将二者混为一谈,大约是看到了安悦台之仓房,高高在上如楼的特点。或者觉得“安悦”之义仓与“常平”之官廒,具有相同的“调节粮价,备荒赈恤”之功用。时至今日“仓房楼”又被“挖掘”了出来成为“店招”,其初衷自然是为了弘扬地方文化,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的介入,对“仓房”在“谷贱时用较高价钱籴入,谷贵时减价粜出”的本义缺乏了解,结果又将赈恤与经营,施舍与生意再一次地混为一谈。
如今,安悦台及其仓房早已作古,唯因此台而得名的安悦街,仍保留着对历史的记忆。自大什字至康阜门间,一街两行店铺之兴、百业之广与得通津之便的大北街好有一比。如“老天宝”金店、“广福堂”纸店、“金盛协”酒店、“松林老”瓷器店以及“黄记”皮鞋店等店面,其经营规模之大,均可谓城中同业之首。在南北马道口至兴家仓之间,亦有花布、棉布、日杂、百货等各类便民的小铺面。位于街中段的山西会馆,内中地势宽阔,建有商市。有小本经营如杂货、熟食、小百货等摊位多在其中,故老安康人多称山西会馆为“新市场”。
商业之外,其他如民国时期的中央银行、《大公报》的销售点,邮电局及城中最大照像馆“文华照像”亦开设在这条街。在山西会馆,抗战时期的各种宣传抗日的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大多都是在这里举行的。并且在当时,这里还是国民党县党部办公地。民国三十八年(1949),陆军第三军驻扎安康时,居于此街之中的安康士绅曹凤洲的宅第,即被该军长盛文用作了官邸。
街西的康阜门,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是安康城的西大门。清嘉庆十一年(1806)城区开始向西扩展,在今西大街西又建起了“宁远门”(俗亦称土西门),从此康阜门又有了“老西门”之谓。
昔日的老西门是一处瓮城,城楼之中供有财神;所谓“仓房楼”建在北侧的城墙之上;瓮城内曾住有上十户人家。其中有一户卖粉蒸肉的和一户卖猪肉汤锅的,还有一户开茶馆的和一户叫“一分利”餐馆的。1952年,此西门因拓宽街道被拆除,于是“老西门”又成了这一带的街区名称。
安悦街留给今人最美好的回忆,当为在山西会馆旧址上所建的那座电影院。在文化生活相对单调、贫乏的年代,它的落成确为人们带来许多欢乐,进退场的人流,常常让古老的“正街”东至小什字,西至城隍堰,流满着生机。尤其是旅居于此的安徽客民郝悟真老先生所书“安康电影院”,乃雅俗共赏之书法精品。每至节日的夜晚,“燃烧”的霓虹灯又使得安康城的上空红霞一片。1965年2月13日,时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以粮为纲”的“大气候”下,以求实的态度于此电影院中向安康的各级干部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发展生产、开发山区应一手抓粮食,一手抓多种经营。因此,被安康的百姓呼之为“胡青天”。而此举应该就是十多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作者单位:安康市房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