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功能区的成都探索


 旅游功能区的成都探索

李庆雷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体制机制就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使部分跨行政区域、涉及多部门的优势旅游资源集聚区的潜力无法发挥出来。从2008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各省市将体制机制改革确立为旅游改革开放的重点领域,通过推进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设立各类试点与示范区等方式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发挥旅游产业对城市建设与城乡统筹、文化遗产保护、限制与禁止开发区发展的带动作用,例如云南全国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2008 3月)、广东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20085月)、海南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200912月)、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200912月)、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201012月)。同时,作为上海浦东、成渝城乡统筹、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天津滨海、沈阳和山西综改试验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加大先行先试步伐。

为了优化国土整治和空间管理,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后来将主体功能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制定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受这一战略的影响,加之多年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经验的总结,不少地方政府综合考虑经济区划、产业集聚方面的要求,形成了“功能区思维”并具体化为“功能区发展模式”,将功能区作为实现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例如,成都市就提出了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分别是金融总部商务区、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交通枢纽及现代物流功能区、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新能源产业功能区、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产业功能区,以及后来受到关注的龙泉山、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2008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以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来推进灾后重建、城乡统筹和田园城市建设,将旅游发展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通盘规划,突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中旅游业的引导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后来启动的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中,成都将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作为抓手和载体,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受到广泛关注。龙门山、龙泉山两个旅游功能区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其划定打破了行政区域界限,强调从满足游客需求出发,以旅游业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形态的转型升级。同时,坚持上位空间规划的理念,编制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引起了部分学者对优化现有旅游规划体系的关注,并引发了《旅游法(草案)》意见征求中关于旅游功能区规划的争论。

引用格式:李庆雷. 旅游功能区的产生与发展[J].中国旅游报,2013-3-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