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不曾正式地做过调查,只有长期生存在农村的经历。所见所感所听,算是一种间接的调查吧。在我看来,农村的发展在改革后分为3个阶段:
1、改革-90年初。这一阶段,因为打破了平均主义,农民渴望温饱和致富的激情得到释放。一方面,建国后出生的第一批人正好处在壮年,身强体壮;另一方面,计划经济并未退出农村,毛泽东时代修建的集体农业建设开始发挥作用,教育、医疗费用也相当低廉。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和平原交界地带),原来聚居在一起的大家庭,都分家盖了砖瓦房楼房,少部分是新土砖房。看不到拒交上缴的行为,农民除吃外,还有余粮。只是工业品很贵,1台黑白电视机要600多(在当时很贵)。自行车、手表和电视机是三大件,开始发展,但不普及。
2、1992-1997(8)1992年邓小平南巡,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邓南巡,揭开了城市改革的新序幕,正式喊出了市场经济的口号,城市发展提速。1992-1994(5)年时候,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农村正享受前一段改革成果,那是农村繁荣的时候。另一方面,肉类价格上涨,使农村获益。黑白、彩电甚至洗衣机开始大量进入农村。其中电视机普及就是那段时间。精壮农民有部分到广东打工,其余在家忙农活。政府事实上停止了农村风气宣传,牌风盛行。村委会、镇政府开始呈现衰落苗头。学费涨价,医疗涨幅不大。1995年后,通货膨胀逐渐回落。农村繁荣达到顶峰并开始衰落。我记得当年我们村连续三年组织龙灯会去城里。粮食价格高于政府保护价,有农民开始拒交上缴。而且由于物价回落,种田已经不赚钱。由于第一批去广东的人赚了钱,带回了彩电,起了楼房,很多人也跟着去广东。
3、1998-至今。金融风暴后,通货紧缩。2001年底,入世。政府粮食收购价格过低,市场粮食卖不了价钱。拒交现象蔓延。教育收费居高不下,不少人初中没读完就辍学。医疗费用涨幅大,看病花钱多。农民与政府之间缺乏沟通,除了上缴和一些证件办理外,二者几乎不相往来。原有农田水利大部分废弃,无人管理。小农经济开始亏钱,有荒田现象。广州打工已成风潮,愈演愈烈。2004年后,政府宣布逐步取消农业税,提高粮食价格。农业转好,但仍在低水平增长上。很多农民因为广东工资低而回家。
农村背景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