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公信力如何了


 政府的公信力如何了

  

 

《论语·颜渊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翻译成白话就是,子贡问怎样去治理政事。孔子道:“充足粮食,充足军备,百姓对政府就有信心了。”

子贡道:“如果迫于不得已,在粮食、军备和人民的信心三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道:“去掉军备。”

子贡道:“如果迫于不得已,在粮食和人民的信心两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道:“去掉粮食。(没有粮食,不过死亡,但)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对政府缺乏信心,国家是站不起来的。”(杨伯峻译)

人民对政府的信心,反过来表述,也就是政府使公众信任的力量,也就是今天常说的公信力。孔子认为,如果人民对政府缺乏信心,那么国家是站不起来的;也就是说,如果国家失掉公信力的话,就十分危险了。

那么,今天的情况又如何呢?政府的公信力,主要来自政府在处理各种事务时所表现出的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与责任,在这些方面做得好,公信力就上升;表现差,公信力就下降。西方国家有民意调查,其实查的也就是本届政府的公信力如何。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调查,但从以下几项,还是能判断出个大概来的。

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城乡差距不见缩小的迹象,贪官污吏层出不穷,择校热,重点大学来自农村的生源比例越来越低,公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血染的暴力动迁地图;相当一部分地方官员的为所欲为、横行霸道;以及由此引发的大大小小的群体性事件;个别官员一旦被揭丑,就恼羞成怒,轻者破口大骂,重者砸报社,抓记者,正义又向何处寻找?

每每见到电视上报道的被拐卖妇女儿童之悲惨遭遇;一人患重病住院,全家即陷入绝境,我就在想,属于人的尊严还剩下了多少?

被宣传得热闹异常的人大、政协会议,真正关心的老百姓又有几人?代表们并非我所选,他们又不一定能说出我的心里话,我干嘛要关心他的举动呢?各级官员都是上级任命的,而全不在乎百姓的感受,这能说是民主吗?

从毒鸭蛋、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到达芬奇家具丑闻,再到塌声四起的桥梁,还有大夫收受药品回扣,驾校考试作弊,验车费猫腻,居高不下的道理死亡率,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政府尽到了应尽的责任了吗?

一言一蔽之,政府的公信力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丝毫不夸张的。

“民无信不立。”孔子如是说。

                                      O一一年七月廿二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