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人活着其实很不容易,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就是和各种困难抗争的一生,是和各种疾病搏斗的过程。在人的一生中,总要和医院和医生打交道,尽管谁都不那么情愿,但这却是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宿命。既然如此,我们当然就要坦然地面对现实,力求理性地面对医院和医生吧,在和医疗机构和人员交往的过程中,争取尽量少犯一些错误为好。作者在这本书中,以亲身的经历,现身说法地告诫人们尽量避免一味地轻信医生,不假思考地听任医院的摆布,以避免自身被误导,或是遭遇人财两空的悲惨境地。
人们习惯说这样一句话,“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人们之所以认可这样的总结,是因为人在疾病面前实在很弱势,更不要说是得了癌症的人了。癌症之所以可怕,不仅是因为人类对它的认知尚不十分清楚,死亡率很高;更因为病情来势凶猛,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导致病人及家属往往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使得病人对医生的依赖和信任容易非常单纯和盲目,往往是将医生的话视为救命的圣旨,而一旦医生的诊断有偏差,或是夹杂着个人利益的考虑,患者就倒霉了,最后往往是死不瞑目。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状况下,医疗腐败之严重是不争的事实,没钱没关系的普通百姓患上了癌症,的确很悲哀。但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要保持足够的理性,如果单纯地跟着医院和医生的指挥棒转,不行落在了不良医生的手中,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钱被医院无情地掏空了,人也无奈地去了另外那个世界。这样的惨剧在现实生活中见的太多了,那些头上有着种种耀眼光环的名医,往往都是那些医药代表的座上宾,前脚给病人开了大方子,后脚就会拿到真金白银的巨额回扣。而所有的理由都极为充分,手续完全正当,各种单子上都有患者家属的亲笔签字,可怜的患者及家属被无情宰杀却要被冠以自愿、责任自负的名义。诚然,在无情的癌症和强势的医院、医生们面前,无助、无知的患者及家属的确是够无奈的,但也绝非就必须充当无谓的牺牲品。
作者尽管并非普通人,他的头上也是有些光环的,大报记者、著名作家,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无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在国外,他的确可以享受到较为充分的医疗服务。但即便如此,他也屡屡遭受国内医疗体系的种种误诊和误导。出于其职业的敏感和社会良知,他从一个普通癌症患者的角度,就如何处理与医院、医生的关系等问题,给出了一些有益的提醒和告诫。比如,当患者得到无情的诊断结果而惊慌失措时,他这样写到: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不是你的疾病让你一步步走向死亡,而是你在疾病面前的一个又一个错误让你走向死亡。对于医生的话,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该听的,什么是不该听的。希望能从医生那里学到尽可能多的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同时排除那些会诱使自己犯错误的东西。
对于任何一个患者及家属而言,都不可能在得到诊断的时候坦然自若,毕竟是个沉重的打击,惊慌是正常的反应。尤其是在前3个月里最容易犯的错误,比如恐惧,向病人隐瞒实情,让家里充满悲伤和绝望的气氛,医生说什么信什么,过度反应,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治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理性面对就是非常重要的了。在很大程度上,单纯靠用金钱是救不了命的,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希望和快乐的心情来救命。无论医生勾画出一幅多么可怕的图画,都不要失去自己的理智。否则,你在同癌症抗争的起点上,就已经注定了失败。有无数证据证明,过度治疗会破坏人的基本生理平衡,颠覆人体的免疫系统,致使患者更快更痛苦地死亡。过度治疗是建立在患者过度反应的基础之上的,它不仅让你倾家荡产,而且还让你减少了康复的机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过度治疗正随着所谓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商业逻辑的拓展而日愈严重。对于某个病人的实际病症,最激进、最先进、最昂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必须明白,“不惜一切代价”的冲动常常诱使我们犯错误,而冷静和理智才是我们不犯错误的前提。很多癌症患者的治疗最后归于失败,不是具体的治疗措施失当,不是药效不灵,不是医生不尽心尽力,甚至也不是“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不正确的治疗方向,比如不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方案,以及过度的药物治疗。作为癌症患者及家属,要想不犯错误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打击袭来时,我们都会感到惶惑不定、无所适从。医生有许多话很权威,也很有意义。不过还必须有这样的理性意识,医生也有很多话并没有真正的价值。这些话里传达的信息常常引起我们过分的依赖,甚至误导了我们的注意力,以至朝着一个错误方向走去,而我们却还以为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避免这种情况的正确选择,一是别急于做决定,多听听不同医生的意见,兼听则明;二是理性思考,选择危害较小、理由更充分、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可能更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