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正面临大规模拆迁。当地政府给出的拆迁原因,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需要。联合申遗名单上只有兴教寺塔,不包括寺庙内其他建筑。据调查,申遗拆迁的背后,是著名的曲江系公司的商业运作。(4月10日《南方都市报》)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是保留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而且,政府保护应一视同仁而非厚此薄彼。因为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而将埋有玄奘法师灵骨的兴教寺主体建筑拆迁,只留孤零零的兴教寺塔。可谓:一边申遗,一边毁遗。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弃与保的二选一游戏,谁玩这样的游戏,不论政府主导,还是商业运作,都是在做对不起祖宗无颜见后人的蠢事。
古都西安,历史文化遗存在全国首屈一指。当地政府和商业机构,对于祖宗留下的东西,应有虔敬的感恩之心。毕竟,古城文化遗存让城市名利双收。蕴藉汉唐盛世的古城,以世界四大古都的声名蜚声全球,使得经济并不怎样(陕派作家贾平凹甚至称为“废都”)的西安跻身于国际大都市。再看利,据西安旅游局提供的数据,2012年西安全年旅游收入高达752.55亿元人民币。
古长安的恩泽,穿越时空,荫蔽现代的西安市,靠的就是文化一脉的传承,而承载这些文化的,就是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甚至藏韵于每一块秦砖汉瓦上。古城的历史文化,今人最好的保护就是维持原状,最忌轻举妄动,不管是基于城建目的还是商业开发...北京城的大拆,曾让古建专家梁思成痛哭,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人们开始忆念起曾经的老北京了。因为少了那些阻碍城市发展和有碍现代都市观瞻的老古建,一座古城的文化气质和韵味就打了折扣。
还有典型反例。河南洛阳,古都地位不亚于西安,由于古洛阳几乎湮灭于历史尘烟中,洛阳古都徒有虚名,剩下的只有每年春季喧嚣一阵的牡丹花会了。古城西安,因为幸运地保存了城墙(明代)和古长安的街道布局,加之历史文化遗迹较好保存下来,西安的古都气象才勉强没有被所谓的现代化销蚀置换。
西安兴教寺,虽然不及法门寺,但因埋有玄奘法师的灵骨,在佛教界有很高的地位。加之该寺远离市区,本应隔膜于红尘世界,让其享有青灯古佛的清寂。一场官方主导并充溢商业性质的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悄然打破了禅寺的清净。除了禅寺的古塔,其他建筑都要拆了给丝绸申遗让路。不说这种拆对寺庙僧人生活的现实滋扰,单就常识而论,拆除该寺主体建筑,独留一塔的兴教寺已经名存实亡。关键是,这些建筑被拆掉,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也就烟消云散了。这座寺庙,除了国内信众,还拥有很多港台和海外华人信众,拆了禅寺,也会伤及华人信众之心,影响极坏。
再说,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不仅涉及西安一地,还牵涉沿途各城。丝绸之路,不单纯是一条路,而是涵盖了历史、人文、商贸、外交等多元意涵的概念。因而,要展现“这条路”复杂立体的历史文化价值,要达到申遗目的,就要如实展现层叠交织在这条路上的一切信息,而不是自以为是地给这条路“清场”或者画蛇添足地增加所谓的新建筑。
如此申遗更像是叶公好龙。当地民众已经窥出苗头---即使拆了兴教寺也未必申遗成功。但是对于当地而言,拆了兴教寺的利益显然是巨大的。申遗成功多了一桩地方政府的文治之功;申遗不成功,也可将此地打造成新的“法门小镇”,收获旅游之利和GDP政绩。法门寺改造,景观工程宏大,现代感极强,但失却了法门寺的古韵,这是功利绑架文化的恶例,但却被当地视为所谓的“曲江模式”。
“曲江模式”以申遗的名义拆迁兴教寺,兴教寺命运堪忧。
申遗还是毁遗?
评论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