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式过马路”遭遇“运动式治理”!


当“中国式”遭遇“运动式”!

继杭州、南京、南昌、柳州相继出台政策进行集中治理之后,北京、成都、湛江等城市也纷纷跟进,对不听劝阻、带头闯红灯的中国式过马路进行处罚。多地对中国式过马路罚单的重拳整治,虽也引来了叫好声一片,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一些行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并未得到明显改观,行人闯红灯依旧我行我素;处罚难度大、执法成本高,交管部门陷入了两难境地。(解放日报2013415日)

毋庸置疑,要铲除“中国式过马路”这样的“城市牛皮癣”,寄希望于一场运动式的治理是不现实的。近些年来,各地处罚“中国式过马路”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但却无一避免地成为“断头新闻”。对此,北京德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家辉表示,“运动式”的治理,意味着闯红灯今天可能受罚,但明天可能不会,这种不确定性既伤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更不利于公众规则意识的建立。

然而,在很多地方对搞运动似乎显得格外热衷,一阵风式整治的现象极为普遍。比如执法是运动式的,反腐打黑是运动式的,治理教育乱收费是运动式的,吸引投资拉动GDP是运动式的,干部作风整顿是运动式的,就连创建卫生城市也是运动式的。这种群情激昂、速战速决的运动式治理模式,在特定的时期的确对社会弊病起到了一定的矫正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正是因为运动式治理具有一窝蜂,时间短,声势大,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多“等方面的特征,方式方法缺乏一定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和稳定性,才导致了更多“中国式”现象的产生。比如中国式腐败、中国式补课、中国式闹赔偿、中国式经济增长、中国式城市创建,等等。一位大妈在南京鼓楼区新模范马路横穿马路时被交警拦下,交警说:“大妈,旁边就是路口,你多绕几百米不就到了吗?”意外的是大妈反而教育起交警来:“几百米,我没法和你说,我要是每天都绕几百米,那人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就被荒废了!”此大妈的雷人言语不仅揭示了“中国式”惯有的心理,也让交管部门陷入了一阵风式整治两难境地。

中国人是比较惯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更多的人并不像南京鼓楼区那位横穿马路的大妈那样坦率、纯真,他们深谙“运动式”的规律,早已摸透了“运动式”的套路,因而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躲猫猫”游戏。几个月来,豪华公务宴请、领导出行警车开道、摆鲜花拉标语等现象确实减少了,但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别撞到枪口上。甚至还发生了喝茅台撕商标矿泉水瓶装茅台“‘红塔山盒里藏熊猫’”等令人奇怪的事件。究其根源,无非是部分官员认为抓作风最终会变成一阵风,不相信能够持久地抓下去罢了。

其实,运动式治理模式就像止痛片,虽然能够减轻一时的疼痛,却不可能一劳永逸、根治根除。因而要想根治像“中国式过马路”这样的顽疾,还需对症下药,从长远计,所谓的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说的正是这么一个道理。

如何避免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成为旋风式的“运动”,这是当下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必须进行面对和深刻思考的问题。而对于诸多其它“中国式”的社会顽疾,笔者则以为应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在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设计上狠下功夫,在维护法律尊严和修复公众对规则的尊重、信任上狠下功夫,在发动各种监督机制尤其是舆论监督和民众监督的作用上狠下功夫,确保做到制度化、长效化、常态化并最终落到实处。——简而言之,根除“中国式”顽疾,就要走出一阵风式整治的怪圈,让民众从“不敢、“不能”向“不愿”转变,尤其是要解决好“不愿”的问题!

(李吉明2013418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