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从大处来说,文化是人类进入文明以后一切活动的总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文化通常又专指那些高雅的活动,如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等。随着社会进化,文化的概念就分得越来越细了,细微到连吃饭、拉粪也有文化专栏。不是么?不知从何时开始,“饮食文化”和“厕所文化”都大受公众关注。生老病死也有文化:小猫小狗都懂得的生儿育女那些亊儿,叫做“性文化”;人死后要埋葬,叫做“殡葬文化。”最令人莫明其妙的是,近二、三十年大中华文化圈突然冒出个“无厘头”。本文就试图对“无厘头文化”作一些下里巴人的注解。
一、什么是“无厘头”?
“无厘头”乃广州府市井方言,含义十分恶俗、粗鄙,竟然也被视为文化现象,实在是时代的悲哀。二十年前,“无厘头”在香港甚嚣尘上,识者无不苦笑莫名。时有专栏作家王恒先生在<信报>写文章探讨“无厘头”的出处。现据当年的剪报抄录如下:
什么是“无厘头文化”?根据许冠文在<君子杂志>中接受访问时的解释,他认为“无厘头”时代的来临是起于香港人对“九七”的不肯定。“当一个人对于前途感到茫然时,便会觉得既然还是前途茫茫,即使胡说一通也是可以接受的。”许冠文继续诠释,香港人对中英港三个政府,无论表达什么“有厘头”的意见都不被接受,甚或不被理睬,情况就恍如一个可怜的孩子。‘既然“有厘头”的父母也不会听,倒不如说些“无厘头”的东西,总比不出声为强。’
这个解释可证之于整个社会风气的确充斥着“无厘头文化”。由软硬天师到周星驰,影响力并不在于一小撮人的艺术表现,而在于此种说话态度,生活形式已扩散到一般的青年人中。“你讲嘢呀?”、“射住!”绝对不是几句创造出来的俚语那样简单!“无厘头文化”的产生我们可以理解。然则“无厘头”这三个字究竟又从何而来?怎样诞生的呢?
基本上,有识之士都认为“无厘头”这三个字是粗口,港台某节目曾经考虑过用“有厘头”这有三个字作为节目名称,用以反证“无厘头”潮流。后来却被高层否定了,理由是“厘头”这字眼太鄙俗。记忆中,第一次白纸黒字出现“无厘头”这三个字,是八、九年前的一套独立港产片,该片名叫“无厘头岛”,演员有孙越等人。
从“无厘头岛”引伸到“无厘头”,中间当然有段醖酿期。但在此期间经常听到的却是市井之徒很流利地加上助语词的一句话:“呢条友真系无×厘头。”至于为什么不叫“无卵头”或“无奶头”,待考!
时下香港,不少青年男女开口闭口都说“无厘头”,其实此话极为不雅。“无厘头”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缺乏自信,言不及义,处事“失魂”,它的不文程度,比直呼人体生殖器那种粗口为甚。
“无厘头”乃广府市井方言,是一句形象的粗口话,原话有四个字,叫“无厘头×”。“×”是男人生殖器,“厘”是岒南水果“三华李”的“李”,两字谐音。一个硕大的“三华李”,形象地显示出成熟男人生殖器的前端。“无厘头×”就是指一个男人的生殖器缺少了“三华李”。那个东西连头都没有了,当然会让人失魂落魄、六神无主。
以往在民间市井,用生殖器搭上方言骂人的话很多,其中有乡间无赖动不动就骂别人是“李头”,粗口就是“×头”,也是“三华李”的出处。在广府的江湖语言中,有所谓“揩李”一词,有人遇错失,或碰钉子,常自叹“揩李”。盖揩者磨擦也,损伤也,“李”被揩损,隐痛于心,十分形象贴切。可见,“李”字在以上的解读中是极为粗鄙的,然而电视台的英俊小生或亮丽小姐却常常对着公众大讲“无厘头”,实不知其内容之失礼,而令识者亦尴尬也 。
“无厘”二字在广府方言中还有几次用到,比如一些老人家有时责怪年轻人“无厘正经”;又如有人对食品口味不满意便说“无厘味道”。这里的“无厘”就是“无李”,与粗口话“无×味道”是一样的。
“无厘头”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然而,正所谓“存在就是合理”,这种情况在香港却大行其道,人们天天大言不惭地讲“无厘头”。由于香港的潮流不时传入大陆,国内便有人把“无厘头”当作时尚去跟风,连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也在谈论周星驰的“无厘头”。为了正本清源,免得有身份的人再失礼于大众,于是我敢冒“低俗”之嫌,揭示了以上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