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包不是个好办法


  互联网的泡沫虽然在本世纪初曾经有破裂之说,但是之后衍生的众多新办法,包括如今的微博、微信等,不得不说,仍然是互联网泡沫的“杰作”。

  形式大于内容

  众包曾经被捧为神圣的方法论。长尾理论及各种人性化的东西都是在互联网云山雾罩里被人们所熟知。众包的面世是建立在世界互联的基础上,也就是预设互联网可以把人人互联。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把现代人从客观提升到了虚拟的境界,使得互联网几乎无所不能,而且人性也被随着改变,当然,文化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众包被认为无所不能、肯定能行就不足为怪了。

  到目前为止,世界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众包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反而,在互联网的继续发酵中继续 “延烧”着人们的激情和社会资源。对众包的崇拜是基于“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革命思想。认为只要能够把大家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客观规律。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看到众包、草根能够揭竿而起、高高飘扬的旗帜。反而,在浮躁的气氛中,众包却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

  形散而神不聚

  由于过分相信只要能够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就能够解决问题、就能以民主的方式获得科学的方法。主导者挖苦心思拉人头,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甚至是不道德的方法,搜罗人的信息、免费派发各种卡、成立各种俱乐部、还有各种会议不断的培训和交流。众包简直就是一场新文化运动的始作俑者,社会诞生了很多新的组织活动形式。

  这些活动的本质,大多是商业性质的。他们以能够“拉到人”为目的,弱化了交流的实际水平,更达不到凝聚智慧的作用,还不要说提炼共识。反而,成了广告的主战场,赞助商成了主要客户。这种流于形式的众包,根本没有生命力,又不是展览会,大多只能是大家聚一聚、吃吃饭,喝喝酒、旅旅游、收点小礼品。焦点在那里?一招鲜吃遍天。

  过分信赖互联网

  众包思想的发迹,是基于人们对腾讯、facebook、新浪微博等的巨众能量。不可否认:人多力量大。腾讯的成功首先是基于即时通讯,然后才是众多的QQ会员汇聚而成的涓涓细流成就了腾讯的互联网巨头地位。Facebook,则是以互联网交流为平台而成就的,他满足了人们可以和全世界及时交流的人性所需,建成了一个人与世界对话的机制。这些以互联网为工具的巨众平台,轻松的在商业领域笑傲江湖。

  另外一个就是电子商务的印证。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得阿里腾空而起,淘宝像赶大集一样,生意兴隆。这样的草根潜能的激发,的确使得民众对众包羡慕不已,更是洋洋得意于这些可以大展身手的互联网舞台。随着事态的发展,问题似乎越来越多。Facebook不是个好的广告平台,淘宝也出现了问题,而天猫不得不抬高门槛。

  在求大中失落

  众包只是一种形式,不是实现理想的好办法。表面上看,似乎可能行、道理通达。实际做法,否定了辩证法,更否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品牌功效。在商业的本质里,众包和满足需求一样是个伪命题。再加上充满膨胀欲的自信,众包自然就把不可能和所谓的自信一起包起来,让人在漫无目的或者海市蜃楼的不可能中燃烧激情青春岁月。

  在逻辑的语意里,桥似乎是自然存在的;而辩证的逻辑却是飞跃再飞跃,蜕变的痛苦只有自己才知道。众包是一个大的战略,它给人以振奋,可以理解成是一种精神的鼓励和道德基础,而不是一种战术利器。这和民主一样,西方民主以各种宗教为“交易”,在资本主义逐利中追求。偌大的众包也许只是一个馅饼,可能会摧毁创业者的事业心,正像高调的阿云一样: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其实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和你想不想做生意?

  张海勤 2013-04-05*22:37 于广州PH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