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爸是李刚”案发生以来,“我爸是县长”、“我爸是公务员”等类似的案件接连发生,不少富二代、官二代的耀武扬威、飞扬跋扈,已经让公众无法保持平静,而随着近期“火箭提拔”干部的消息不断和人大主任女儿当镇长、县长儿子当副县长、市长女儿当副市长等事件的层出不穷,更是让公众痛恨不公平、痛恨特权、痛恨“拼爹”到了极点。
毋庸讳言,终结各种有违公平公正公开的暗箱操作和“拼爹游戏”,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和社会环境,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加快实现“中国梦”速度的必经之路。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干部选拔任用还是再人才招聘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经得起合理合法性的考验,经得起民意的检验。然而笔者依然疑惑的是,终结“拼爹游戏”果真就能缓解大学生就业之困,让他们的“人生出彩”吗?
搜狐网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 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麦肯锡的一份《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却称,"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而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中,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被提到越来越高的位置。十八大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到了所有就业群体的首位,明确要求“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支持青年创业”、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遗憾的是,在一些大学看来,只要把学生送出校门,他们似乎就完成了任务;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毕业后不能到大城市、沿海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能找到热门的、高薪的、体面的工作,就是自己人生的失败。许,在一些人看来,社会职业有着高低贵贱之分,大学生只有坐高级写字楼当“白领”、“金领”,在机关上班捧“金饭碗”,才不是“大材小用”。于是,在内外交织的诸多因素当中,大学生就业就成为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变成了一项令人忧心的民生工程。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以为要想真正缓解大学生就业之困,让他们的“人生出彩”,就必须从根源上抓起。
一是大学教育应加快改革步伐。我国的大学教育还处于知识型教育,人才培养方针、模式和机制有很大问题,未能真正培养出满意度较高的毕业群体,因而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来人才,加大能力培养和技术培训。
二是推行“订单式”的人才培用模式。改变企业“即缺即用、即招即用”的传统引才模式,从注重“现货”向注重“期货”转变,和学校签订了人才智力合作协议,设立学生实训就业基地,建立学生实训就业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从“学历” 培养到“实践型、经验型”人才培养的转变。
三是引导毕业生不再“好高骛远”。大学生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修炼自己职业“武功”,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或创业,“不等、不靠、不挑剔、不折腾”。
四是要增加社会就业的承载量。让大学生都找到工作,还得踏踏实实发展中小企业,让更多企业走出困境,让企业产生更多技术人才、研究人才的需求,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是摒弃公开招聘当中的歧视。要出台相关法规,彻底消除在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和企业招聘中关于学校、性别、户籍、年龄等方面的就业歧视现象,让每个毕业生都能享受到同等的人生机遇。
六是要整合好就业信息资源。要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努力实现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源和相关政策,在公益性和公共化服务中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细、做深、做好。
大学生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也是经济建设中的稀缺资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阶段性社会性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因为那一个因素造成的。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清醒的认识,形成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各方面都来找准自己的不足的良好局面,继而调整与改革同步、探索与实践并进中,使大学生走出就业之困,演绎自己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