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需要摆脱功利化


  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百集系列情景剧《学堂故事》近日诞生。而早在2011年12月该剧开机时,总策划、总顾问许嘉璐先生说:“有许多中华民族的故事,是珍藏于亿万人民心中的。但由于时代的浪潮冲击,有些理念和故事没有传承下来。故纸堆里还保留了许多精华,于是发掘,于是诵读,于是争议,于是坚持。那些最适合人类生存、延续、进步的仁义理智信,需要我们谨记奉行。”(新华每日电讯5月17日)

  据报道,《学堂故事》重点关切两个问题:一是今天物质条件好了,教育孩子的问题为什么依然让人头痛?二是传统文化精华如何为今天所用,使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和谐?说实在的,这两个关切,恰恰击中当前教育问题的要害,很多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好的物质条件,就尽到了“教育”的责任,或者说以物质给予替代做人的教育,这在近年来接连曝出的“星二代”、“官二代”、“富二代”肇事丑闻中可见一斑。另外,对于传统文化精华,也有很多人不屑一顾,认为这是无用的,因为在“分数至上”的选拔和评价体系中,传统文化教育很难给学生加分,倒是可能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

  概而言之,今天很多人,不论是学校老师,还是父母,以及社会舆论,都是用功利的态度来看待对学生的教育的。包括家庭关系,也变得极为功利——父母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希望子女“回报”好的学习成绩,这就把亲子关系异化为功利的分数关系。而在功利价值导向下,不要说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对学生有极为重要现实作用的体育、心里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都被边缘化。

  更严重的问题是,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陷入功利化的陷阱之中。一方面,这方面的教育,在很多学校是走形式,学校其实认识到这方面教育的重要性,也知道这方面教育的价值,因此会把开展这方面的教育作为一个“亮点”,但却没有将“亮点”持续亮下去的长久打算,于是,总是高调开场、启动,却很快变得没有消息,直至黯然退场,似乎开展这类教育,就是为了展示和宣传。与之类似的有生命教育,我国教育部门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曾在当年的新学年开学时,举行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向全社会宣示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可那一堂课之后,生命教育并没有持续在学校里推进。几乎每次校园安全事故爆发,舆论在分析时,都会指出生命教育的缺失。

  另一方面,这方面的教育,很多学校、家庭,是以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能讲述多少“故事”为考核指标的,采取的也是传统的灌输模式,因此,学生们可能会说出一些传统文化故事,可是,却没有把这内化为自身的修养。

  文化的传承、道德的教化,必须抛开功利化思维。教育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文化的传承、道德的教育,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那种雷声大雨点小,轰轰烈烈的教育,是很难生根发芽的。举例来说,现今很多学校都在进行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有的学校甚至给学生布置回家给父母磕头、洗脚的感恩题目,这就是把感恩教育形式化了。真正的感恩教育,需要融入平时的生活之中,比如,父母让孩子一起参与家务,做理所能力的事,这既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也让孩子感受到做父母的不易。再比如,在长辈生病时,父母不要以孩子学习重要脱不开身为由不让孩子不去看望,或者告诉孩子,好好学习,就是对长辈最好的孝顺等等,这些都会对孩子起反教育作用。

  《学堂故事》可以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提供教学的丰富素材,可是,如果不摆脱功利的思维,恐难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起到多大作用。有的学校可能把《学堂故事》作为教学辅助内容,但如果教育的结果是学生能说出多少故事,或者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就可能让学生对这些故事生怨——被逼写出的读后感,必定是观念先行的产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有的家长可能让孩子看《学堂故事》,认为看了这些故事,孩子就传承了文化,这把文化的传承想得太简单了,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关心孩子的做人教育,孩子的素质是不可能通过听故事就真正提高的。

  说到底,文化的传承、道德的教育,都属于生活教育的范畴——来源于有文化的生活、有道德的生活。从大的角度说,我们需要改革评价体系,给学生们能有这样的生活创造外部环境,而从小的角度说,我们每个人需要从改变自身的教育观、人才观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给学生做人的教育,关注学生的人格健全、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