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柳君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老师在每学期末给我的评语中除了表扬之外,总不忘加上一条,期望能更合群,要与同学们打成一片。
每次拿了成绩单回去给爸妈看,他们都会问我,怎么又不合群了?多跟同学们一起玩嘛。
为此,我也曾颇为苦恼。
怎样算合群呢?如何才能与大家打成一片呢?
后来长大了些,我发现自己仍然有点“不合群”。
相对与同学们在讨论中一起完成作业,我更喜欢独立思考,自己在一个角落里琢磨。我时常觉得花太多时间与同学们讨论,会影响我的解题思路,反而更低效。
更何况很多时候,我在思考时,我正着手做作业时,不少同学正想着出去玩玩,可当我已完成了作业,打算下楼走走时,他们又不得不完成当天的作业。
于是经常与大家的时间对不上。
年少时我也曾努力过,想要随大流,却发现很难令自己快乐,就是身处热闹的聚会中,我还是会常不由自主的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
为此,我曾一度很苦恼,颇有些孤独感。
老师也不太理解我,父母也不理解我,他们只是觉得我应该更加外向些才好。
可怎样才能更加外向呢?我也曾一度很伤脑筋。但尽管如此,我每天还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和学习。
时常,我也觉得自己“怪怪的”。
人家女生都那么喜欢逛街,我却是一逛街就头晕;
人家女生都那么爱吃零食,我却是一点都不喜欢;
人家女生都那么热衷三五成群在一起聊天,我却喜欢独处……
说实话,年少时我也曾试图改善自己,跟上那些女生的步伐,但努力过后,却发现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于是,我想,孤独就孤独吧,我还是做我自己罢了,这样更舒服。
最近在翻看[美]苏珊凯恩的《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我恍然发觉像我这样的人还真不少。
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说:
我单缰匹马,不成群也不结对……
因为我知道,要达到既定的目标,必须要有一个人来思考、来指挥。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一句话,我自是不敢斗胆与伟人相提并论,但至少这句话告诉了我,不成群不结对,也很好。(杨柳君原创文章,版权所有,如若转载敬请注明作者与出处,谢谢!)
正如苏珊凯恩写道的,“后来经常被重复测试的有趣发现显示,那些创造力更强的人往往在社交中扮演内向者的角色。他们往往具有人际交往的技能,‘却没有足够社会化或热衷参与的性格。’他们称自己是独立而带有个人主义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往往是腼腆而孤独的。”
“对于内向者的创造优势,有一个并不明显却有着强大影响力的解释,而且是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的解释:内向者喜欢独立工作,而孤独则是创新的催化剂。心理学大师汉斯艾森克曾指出,内向者‘会全神贯注于手头的任务,防止一切与工作无关的社交和两性问题的干扰。’”
书中,苏珊凯恩给我们讲了有关沃兹尼亚克的案例。
沃兹尼亚克同史蒂夫乔布斯共同创建了苹果电脑公司。
苏珊凯恩写道,“沃兹尼亚克大部分的工作是在惠普的办公室里完成的。他通常在早上6点半到达办公室,然后一上午的时间都是独自一人度过,读一份工程杂志,研究芯片手册,活动他的大脑,为设计作好准备。
下班回家后,他会做一份简易的意大利面或者TV晚餐来吃,之后会再回到办公室,一直工作到深夜。
他形容这一段宁静的午夜和孤独的日出为“压力最大的一段时光”。
而在1975年6月29日晚上10点左右,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沃兹完成了他的原型机。他敲击了键盘上的几个键,随后字母在他面前的屏幕上显示了出来。
这是一个突破性的时刻,我们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时刻。而这一刻,他是独自一人。”
看到这里,我的心头一阵轻松,原来大可不必为自己的些许“不合群”而自寻烦恼。
在我们的文化浸染下,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甚至更早,就被老师、被家长教导,一定要外向,一定要合群。
在他们的眼里,只有外向的孩子,只有合群的孩子,只有能说会道的孩子才是好苗子。
那些小小年纪就能大方的主持节目,那些经常上电视表演节目的孩子,才会被大人们视作将来有前途。
于是各种艺术班层出不穷,学舞蹈、学唱歌、学钢琴,家长和孩子们都乐此不疲。
可现实如何呢?
正如苏珊凯恩所说,“如果孤独是创造力的关键所在,那么我们所有人可能都想尝尝孤独的滋味。我们会教自己的孩子独立工作,我们会给员工们更多的隐私和自主权。但事实上,我们正朝着相反的方向渐行渐远。”
作者:杨柳君@沟通、情商、领导力
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本文首发自“沟通、情商、领导力-杨柳君原创空间”:http://www.leadership021.com
杨柳君原创文章,版权所有,如若转载敬请注明作者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