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酷6换帅看盛大相关多元化战略


 6传媒今年一季度周报公布一个星期之内,原CEO施瑜“因个人原因离职”,其位置由浙江卫视原副总监杜昉取代。

想当年施瑜也是临危受命,在讨薪事件和裁员事件后接手公司,只是事实胜于雄辩,施瑜接手一年半来,也没能力挽狂澜,排名一路下滑,现在已经跌出前十,亏损依然;再加上公司股份长期徘徊在1美元左右,使得公司面临退市风险,从以成败论英雄的角度来看,业绩着实乏善可陈。而且众所周知的是,盛大网络的大当家陈天桥喜欢拿数据说话,在这种业绩下,施瑜也只能是黯然离场了。

为扭转局面,缔造了“中国好声音”神话的杜昉在盛大看来,似乎是众望所归了。很显然,盛大是想借重杜昉在内容策划方面的功力,以帮助酷6在原创内容方面产生质的飞跃。

然而,盛大已经不是当年财大气粗的盛大了,一掷千金收购众多企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资金支持这一方面,盛大确实帮不了酷6太多。

想想也是,两亿美元打了水漂,任陈天桥再有钱,也不会再在这上面加大投入了。

然而,归根究底,酷6的失败,其实是盛大一手造成的,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来看,其实是盛大的多元化战略所造成的一种恶果。

众所周知,主要利润来源为游戏的盛大网络,立志于成为国内领先的商业娱乐系统产品提供商,其产业遍布了整个娱乐产业链。在盛大游戏、盛大文学、盛大在线这三大业务之外,还向用户提供网络视频、家庭棋牌平台、电子竞技平台、手机互动娱乐、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等产品,一个娱乐商业帝国渐显雏形。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盛大网络的这个相关多元化战略还是很有道理的,其多元化的业务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既有内容,又有渠道,还有平台,其相关多元化战略制定得相当的好。

有了好的战略,还得有好的执行,盛大近年来业绩不佳,问题就出在这方面。

盛大网络的摊子铺得太大了。就算作为曾经的全国首富,陈天桥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这个摊子,但是,他有足够的能力去掌好这个舵么?他有足够多足够好的职业经理人去帮他实现他的梦想么?

答案是否定的。

盛大近年来的发展,其实就是一出出的《中国合伙人》悲喜剧。有人统计过,从2010年到201210月的34个月内,盛大系总共有22位高管离职,其中还不乏并购企业的创始人,或者创业伊始就跟着陈天桥的元老;就在施瑜正式宣布下课的前几天,盛大文学愤怒地发布了《盛大文学致关心起点中文网的朋友们的一封信》 ,对盛大文学前高管提出了强烈的控诉,言辞激烈,完全撕破了脸皮,究其根本,不外乎是起点中文网的创始人及其团队与陈天桥的利益诉求不一致:起点中文网的创始团队希望盛大文学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得到母公司更大的支持,而陈天桥则认为起点中文网仅仅是其娱乐帝国的其中一个环节,在整个帝国中,资源并不一定往这个环节中投入。

同样的道理,酷6的衰落,原因有很多,但盛大高管层与创业团队之间的矛盾,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

我们可以看到,盛大现有的所有业务中,除了盛大文学一枝独秀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业务能够在整个行业中排名靠前的了。如果按GE公司“数一数二”的业务筛选原则,盛大网络就要成为空壳了。

单个业务不行,几个相关业务间能够相互配合,有时也能出奇出胜,类似的案例并非没有。但是,明显,盛大网络也没有这方面的优势。

业务间没有整合好,也是盛大近来颓势渐显的一个重要因素。盛大游戏、盛大网络以及盛大文学三大主业,再加上收购来的各项业务,一直以来都是独立运作的,虽然陈天桥一直致力于整合这些业务,还推出了“盛大通行证”以促进各业务间的融合,但事实证明,这种融合并不成功,各业务间的协作并没有给盛大网络带来整体的明显的竞争优势。

没能利用好原有的团队,新的管理团队还没有培养起来;又因战线太长能力有限,无力全面顾及,难以对每一个业务精耕细作,导致盛大整个娱乐帝国缺乏必要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近两年来病态缠身也就可以理解了。

从比较客观的角度来看,盛大网络的底子还是好的,其相关多元化战略也制定得相当有水平,关键的问题只是在于,盛大网络的内功还没有修炼好,以至于执行出了问题。当务之急,盛大网络并不是要对外扩张,以规模抗击风险,也并非一定要砍掉其边缘业务,使其各专业化,而是在于能够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高集团对各业务的管控能力、整合能力,这样才可能帮助陈天桥实现他的娱乐商业帝国梦。

换句话说,盛大网络当前的主要矛盾,就在于其先进的战略理念与并不高明的执行能力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要提升其执行能力,就是要培养一支能够真正贯彻其战略意图的管理团队。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