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危机,请备足干粮(6月18日)


这是一个让人逐渐感觉失望甚至无限接近绝望的时代。历史所遗留下来的资源被任意挥霍,人的素质一代不如一代,空气中、舆论间、内心世界到处弥漫着恐慌与焦虑的氛围。我们时刻寻找可以缓解压力的解决方案,到头来却让我们越来越无奈与无助。

自从次贷危机的浪潮在2008年9月推翻了雷曼兄弟这个骨牌,引发席卷全球的金融波动,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入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危机让人不由得回到更为朴素的价值观之中去。

我们还没有从华尔街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与欧洲主权国家的债务危机之中走出来,诸发达国家已经逐渐在结束经济刺激,一方面退出宽松政策,同时在市场方面强化不同市场之间的敌对与冲突,为了自己能度过危机而不惜让别人陷入泥沼之中不能自拔。

世界各国之间都在不停地彼此抱怨,但任何抱怨都无法阻止政府首脑与金融官员出于政治权利的争夺与经济的自我救赎所采取的应对政策。美元量化宽松让我们手中赚取的美元利益以及所购买和拥有的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和财富不断贬值,我们竞相指责美国政府与美联储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却又无能为力。

日本自从广场协议导致经济陷入停滞与衰退之后,已经持续十多年采用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了,跟美国比赛“对外撒钱”的速度与规模,安倍经济学将这种针对国内经济的刺激哲学发挥到了极致,并时刻为突破和平宪法,重燃战火,用战争机器拉动经济做准备。这个做法引发了全世界(特别是周边地区)的反感。

欧洲诸国更是希望借助联盟的力量,为每个国家提供更为稳健的资本支撑。但欧洲的那些国家也确实不让人省心,对外债台高筑,不管是懒惰还是享受惬意的生活品质,工作效率底下,内部无法做到稳定,也只有通过相应的货币政策,为自己得到更多可以支配的资金。

那么中国呢?全世界议论最多的,是中国在应对2008年危机的时候所做的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及那个救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疯狂地发钞与对外资的讨好所取得的结果就是近乎失控的通胀,以及近乎疯狂的项目投资与市场活动。

事实证明,单纯的纸币发行并不能从根本上推动经济的发展。要想让资金发挥更高的价值,就需要把那些资金投入到实体产业之中去,创造性地将资源的价值尽量充分地发挥。

假如只是采用财政与金融手段的话,注定将把泡沫逐渐吹大,泡沫不可能无限大,越大的泡沫在破裂之后所带来的杀伤力就会越大。从逻辑到数据我们都难以忽略经济再度恶化的可能性,而经济恶化总是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行动去应对。

可惜的是能清醒地意识到泡沫的危险性的人,基本都是不招人待见的人,即使某些人在制造危言耸听的言论,都仅仅是起到警世恒言的效果,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法进入决策层。

当外资撤出中国,总是有人会惊呼中国的经济受到重大拖累,因为现实明摆着中国对外的依存度很高,从对资本的依存,到对设备与技术的依存,到人才团队的依存,再到对于管理机制与制度的依存,到文化和信仰的依存,再到对产品与服务体系的依存度都是比较大的。

但假如就此死死抱着外资的大腿,哀求其不要离开,似乎也不够成熟。不管是唱多还是唱空,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刚需与实用性,永远是应对危机的根本,越是在危机时代,人们就越是需要放弃那些过度的包装与炒作,剥离那些泛滥的外在形象与品牌支撑下的奢侈品,而更多地追求实用性与使用价值,甚至是耐用性。

世贸组织体系下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并没有给世界经济带来融洽和平共处的发展机遇,更多的是用更开放的市场把那些国家“忽悠”进来,实际上不过是在图谋自己在进入别人市场的时候,所需要投入的成本更低廉。

国际大家庭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越来越让人心寒,地区性的自由贸易协定便成为无奈之中的解决之道。如此演绎到了极限,我们发现其实我们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而世道的险恶也让我们不得不转而寻求自我安慰。

经济社会更多的崇尚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市场经济法则,但本质上,追究到核心,还是需要遵循儒家那种有等级有差异的涟漪关系。

中国儒家素来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道理很简单:连自己都活不下去的时候,是无法心忧天下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只会让自己感觉遗憾与惋惜,在自家人身上就是灾难了。这就是中国儒家很朴素的现实主义。

我们更多的需要以更为深切的危机意识来面对未来的危难处境,为自己多储备相应的干粮,所谓干粮并不单纯是粮食与食品,而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必需品;甚至不是可以随意支配的现金,因为当危机蔓延到银行的时候,任何在里边的现金财富都有可能会被打回原形,成为无用的纸币与电脑里瞬间消失的数字。

什么是干粮?所谓干粮是那些有刚性需求的东西,分有形的与无形的,有形的包括可以放心食用的粮食和水、可以放心呼吸的空气,可以遮体的衣服,可以避难的港湾,可以果腹的食品等等。

所谓实用性,更多的并不在于是否能永远或者长期拥有产权,而更多的是当下有使用权,比如用租赁方式得到所需要的土地、房屋、设备,砸掉铁饭碗,而实行定期考核的协议管理。

贾春宝认为,比有形东西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念,希望、协作等等精神层面的东西,那些无形的东西越是在经济发达,纸币泛滥,人的道德良知与优良传统都被抛弃的时代,就显得更重要。所以还是尽量让我们保持心态的平和与健康,从更长远角度看我们当下所面临的机会与风险。

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任何时候,即使到了山穷水尽的程度,能支撑我们不至于灭亡的都是精神的力量与信念的维系。

贾春宝

2013年6月18日星期二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