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石油时代的发展哲学                    ——考察迪拜有感


 后石油时代的发展哲学

——考察迪拜有感

                                              

                                                         阎雨 

文化的真实信息在哪里?我一直坚信在现场。人类共生共荣,和睦相处唯一的法门就是相互理解、求同存异,这也是我锲而不舍追求的管理哲学,我相信找到文化的源代码,就可以调和出人类共荣的文化。

作为一个佛文化的参学者,儒家文化膜拜者,我相信儒释文化能为人类的未来指向光明。佛的道谛,即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对于国家或个人的管理,似乎都确切有效;与儒家的“格物、致知、意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异曲同工。佛陀鼓励人们以客观、开放、求知、示证的态度来修行 孔夫子教诲世人省思、向学、仁爱、悲悯的态度精进人生。

这也是我此行北非、中东之目的:找寻曾经的文明,检验已有的见知,

探索未来的大同

当石油尽了

    说起中东,人们都会想到石油。尤其是中东的海湾国家,更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真主阿拉赐予的“黑金”,使富油国财力雄厚,一句话“不差钱”。然而,石油亦会枯竭,国际石油专家马杜哈·萨拉姆曾说:“世界上最大的油田瓦尔油田现在每年正以8%的速度减产。”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储量可谓全球最高,但到2025年沙特将无法出口石油,因为沙特的石油消耗量每天将达到670万桶,而石油的生产量才620万桶左右。石油消耗主要用在海水淡化上。

这一转变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杜哈·萨拉姆告诫说:“如果沙特只采取现行的单一的能源经济结构,不采取措施,发展多元化经济,那么沙特经济很容易就垮掉。”实际上,沙特面临的,也是所有海湾产油地区共同的问题。

位处波斯湾畔的迪拜,半个世纪前因产油而发达,但其石油蕴存量不断萎缩,在2010年就已采掘殆尽。“由正见故,起正思惟”。面对石油资源不足的掣肘,必须发展其他产业。迪拜有“慧根”,十年前就积极推行经济转型,减少依赖石油,实行多元化,加强传统的港口和贸易发展,巩固商业枢纽地位,发展成中东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迪拜机场就是这种战略的很好佐证:每日起降将近300个航班,飞抵约130个目的地。

迪拜之炫

这个金钱堆就的“海市蜃楼”令全世界炫目,不仅仅因为它是奢华的代名词,还有那各式各样冠上“世界之最”头衔的建筑: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级酒店帆船酒店、造价达70亿美元的全球最高建筑“哈利法塔”、全球最大的购物中心、耗资140亿美元打造而成的世界最大人工岛“棕榈岛”、住宿费一晚从800美元到35000美元不等的亚特兰蒂斯酒店、世界最大的室内滑雪场等等。

帆船酒店是当时世界上建筑高度最高的七星级酒店,56321米。因为饭店设备实在太过高级,远远超过五星的标准,只好在五星的下方再镶嵌上2粒钻石,破例称它为七星级。走进这个酒店犹如走进阿拉丁的洞穴宫殿,不说它的天价住宿费,不说8辆劳斯莱斯甚至直升飞机机场接送,不说饭店顶端的空中网球场,不说酒店房费起价每天1500美元直到最高3.5万多美元,只消看看大堂中庭就让人倍感震撼:大堂正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天井喷水池,雕刻着万花筒式的多彩装饰图案,水池能表演多种水舞蹈,10根酒瓶椰子树状的大厅立柱包裹着黄金。就连盛菜的勺子、门把手、厕所的水管,马桶的把手,甚至一张便笺都“爬”满黄金,据说整座酒店贴金近40吨……

一个没有自然景观和历史名胜的沙漠港口城市,竟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度假胜地之一。而这“沙漠神话”的打造者是迪拜酋长阿勒马克图姆,这位“沙漠魔术师”写有一本书《我的愿景》,以模范自居,建议阿拉伯世界如法炮制:进口居民、金融、劳工,火速成立企业自由区、金融中心、先进基础设施,推沙筑岛,一夕致富。

然而,迪拜是否是中东的楷模?海湾地区真的可以依此如法炮制吗?

沙漠神话可否复制 

    2009年末,迪拜政府宣布暂停偿还债务,由此导致迪拜总体经济下滑。在资产泡沫严重的情况下,“迪拜模式”脆弱如一座沙堡。由于经济过于倚重房地产业和外来投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资产缩水,外资抽离,迪拜最终出现流动性问题。所幸,阿布达比和阿联酋央行伸出了援手,拉了迪拜一把。如今,我看到的迪拜依旧光彩照人,但迪拜还要克制“贪欲”和“嗔恚”,即发展模式和文化融合两大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

 

没有了石油就从长计议,抓紧时机发展其他替代产业,迪拜的探索是有价值的。但问题在于,这般“一心专精、无有间歇”的精进却偏邪了,是与正精进不符的“负精进”。在迪拜建设的高峰时期,全世界10多万台工程起重机中有15%25%在此。各种各样的摩天楼争奇斗艳,迪拜企图用极尽奢华的超级豪宅、旅游设施,吸引世界超级富豪来支撑迪拜的发展。但这种投机性建设项目的需求量并不多,而从迪拜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历史、地理环境来看,这里并非适合非阿拉伯人士长期居住。在迪拜建设世界金融中心,更是显得过于超前。世界金融危机一爆发,本国的消费无法填满因为外来消费大量减少留下的空白,使得原本并不处于危机中心的迪拜,也发生了危机。

迪拜危机的根源,从表面看是因为房地产的过度膨胀,但其本质却是发展战略出现了失误,脱离了实际,做了超越其本身能力的事情。迪拜一度染上了梦幻豪华、奢靡无度的魔幻色彩,而这种奢华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的,其维护成本极高,发展形式不可持续。我印象深刻的是迪拜一瓶饮用水成本14元人民币,一池泡澡的水要好几百块钱。迪拜气候炎热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2毫米,地下水资源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补充,迪拜年用水量已超过自身可再生自然水资源量的26倍。所以,迪拜淡化水使用比例甚至会增长至全部用水量的95.6%,而海水淡化成本极高。

另外,六月份我在迪拜考察室外温度最高近50度,室内只能全部用空调,用电量非常高,哈利法塔每天使用空调所耗能量相当于融化1.25万吨冰。在迪拜,维护1平方米草坪的费用是每年约3000美金,维护一棵树一年需要1-2千美金。此外,迪拜食品蔬菜成本同样很高,完全依赖进口

如果目标是错的,那么一切都是错的。

迪拜显然遵循人定胜天的思想,依托房地产、金融、高档旅游等高速发展的行业,寻求虚拟经济、资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极易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这种饮鸩止渴的投机主义、机会主义的发展方式,是术而不是道,仅通过外在展示自信,恰恰是内心不自信、内心匮乏的表现。正是由于缺少坚实的工业基础同时囿于自然环境、农业落后,造成迪拜城市经济对外依赖性强, 经济结构脆弱、抗风险能力弱。

对于中东而言,真正的创造不是建造什么,而是寻找更加有效的改变生态环境的途径,比如改造土质,进一步发展农业养殖、工业、现代服务业等等,使虚拟经济尽可能地向实体经济回归。只有合乎自然的规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朽,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发展哲学

和实生物

 

在迪拜, 当地人口只占17% ,阿拉伯人、亚洲人、欧洲人占迪拜人口大多数。独特的人口构成和位于阿拉伯半岛顶端的特殊地理位置,使迪拜变为一个边际地区,在其中能看到各种冲突和矛盾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移民与当地人口等等。

 

迪拜当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生活反差极大,本地居民都在喝咖啡,而印度、巴基斯坦人不停地在干活。迪拜给本地公民的福利体贴至极:免费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符合就业年龄的所有迪拜人只要本人愿意都可以公务员、工资最低2万迪拉姆、结婚了国家分房子……可以说,从出生到坟墓的费用国家都买单。想当初,阿拉伯原住民在沙漠里跋涉,寻求自强之路靠着骆驼、弯刀征服亚非欧,而今这样艰苦创业的精神难觅其踪。

 由正念故,能起正定,如此才能修得一颗中正、宁静的智慧之心,国家可以处在沙漠,但思想中应该没有沙漠。

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应是和谐互动的,不恰当的方法只会 破坏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