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看待7.6%


 微笑看待7.6%

一个小时前,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二季度中国7.5%,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6%。增速持续放缓,曾经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经济走势的猜测,很多人担心经济下行压力大,一时之间担忧的声音四起。但是,我国已经到了经济转型的必要时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速度放缓是必须的,是好事。  

 

7.6%的增长,有助于稀释人们对于经济是否会硬着陆的疑惑。

 

事实是,不是7.6%的增速太低,而是我们总是纠结于“保八”。经济转折时刻,数据是引导还是误导?我们认为数据符合预期——事实上,这一数据虽然大致符合市场预期,但也平复市场之前7.5%或者更低的集体隐忧,经济已经开始出现企稳信号。这一数符合据“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的官方评价,

 

7.6%的增速不仅符合经济下行期绝大部分人的心理预期,而且还可以称得上成绩不错。我们没有必要像2009年那样再来一轮“大干快上”。从世界范围来看,7.6%的经济增速对于绝大部分国家来说,仍然属于“羡慕嫉妒恨”,可望而不可及。日本经济增速刚刚由负转正,欧洲国家中表现最好的德国也才只有3%,金砖五国中印度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也才5%左右。我们还要注意到,7.6%的经济增速既有世界经济整体下滑拖累的原因,也是本轮政府宏观调控主动调整的结果。CPI的一路下行是政府主动调控希望看到的结果,这也为下一步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操作,以及利率和资源价格改革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基础条件。

 

平心而论,政策“松”与“紧”并没有好坏高下之分,要点在于是否得当。2009年的过于宽松已有恶果,然而随后的过紧或是“用一个错误去弥补上一个错误”的典型做法,如果如今再因外界压力忌讳“放松”,则更是延误时机。

 

因为经济速度下降而担忧是正常的,但是过分悲观也许是因为对经济增速的一种误解。很多人认为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快就等于发展速度快,可事实是这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等的。我国经济虽然表面上看发展的速度迅猛,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健康的发展模式。过去几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遗留了不少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拉大、医疗保障不健全、环境保护等等问题都为未来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在这种情况下还不顾一切的追求“速度”是不实际的。同时,当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两辆已经疲软的时候,放缓速度将“求增长”转变成“调结构”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势在必行。

 

还有人担心经济低增长会面临就业和福利保障跟不上的问题,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近期政府一直在做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工作,通过开放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这从一定程度上就是在拉动城乡人才交流,并且为到城市中工作的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让他们享受与城市人一样的待遇。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的集中,市场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和多元化,这会促进专业化分工,加上我国经济中很多领域都还需要依托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城镇化的推行一方面可以达到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率的效果,另一方面缩小了城乡差距,为更多的人才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在经济转型时期,最关键的转变就是拉动内需。这要分为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是转变发展方向,我国经济靠加强投资和出口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是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也遇到了挑战。许多国家经济放缓,政府债台高筑,对进出口的需求量开始缩小,我国很多企业应该早就感到了这种外需大幅下降的压力。靠外需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显然是缺乏主动性的,其实我国国内的需求是很旺盛的,对很多产品的消化能力非常强。因此从外需转向内需,从依靠别人转向依靠自己,在国内形成投资和消费的循环,充实内部条件是为未来的的发展和竞争增加“抗体”,在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时才有抵抗力。

 

中国经济着陆已无悬念,但是着陆方式以及重启模式却不乏争议。有观点认为中国与美国不同,美国经济自我修复能力较强,能够依赖企业重启,中国经济则需要政府来启动投资。事实上,中国经济并没有例外,其长期被诟病的 “投资依赖症”弊端并不在企业缺乏自我修复能力,而恰恰是政府之手过分好动的结果。

 

换言之,这一轮经济减速为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应该努力从结构改革的角度思考如何重启中国经济增速,而不应该走“上项目、批贷款、启投资”的老路。在货币政策方面,除了已经推出的两轮减息之外,重点应该放在降低存准率、改革银行业管理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服务方面;在财政政策方面,宽松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减税上。

 

前些日子闹“钱荒”,很多人都在问真的没有钱了吗?显然不是。我们发现喊缺钱的是银行和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而银行不是真缺钱,实体经济才是真缺钱。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没有钱,是钱放错了地方。近年来银行等金融机构过度扩张和资金结构错配等诸多原因形成了资金在金融机构里空转,并没有注入到实体经济。因此结构调整的利剑指向金融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多年的“规矩”必须要改一改,作为实体经济的后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金融机构的责任,通过去杠杆优化金融业的内部环境,把钱拿出来花在该花的地方,是对实体经济的解救,也是金融业对加快经济稳步向前的最大意义。

 

过去中小企业发展是“内忧外患”,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底子单薄、资金周转不灵,外面稍有风吹草动就跟着“伤风感冒”,而复杂的政府审批项目也是给它们在开发项目、抢占市场先机方面层层设障。大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可以得到许多优惠待遇,金融机构也是将它们捧在手心,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是找不到去路,也没有退路。经济结构改革放下快速前进的脚步,将手伸向了中小企业,这是在中小企业发展陷入窘境时拉了它们一把。

 

中小企业最欠缺的有三方面,资金、技术和支持。近期政府比较频繁的推出一些利好政策,可以发现这些政策的内容都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关。包括简政放权、金融支持、产业优化等等,恰好对应了中小企业最头疼的“顽疾”。金融业改革后会不会改变以往的环境目前还无从去说,但是至少企业在资金方面暂时可以松口气,因为政府通过加快推进民资介入市场,建设民资银行可以说是为实体经济多开了一条路,多了一个发展平台。相信银行在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之后,势必会推出一些支持中小企业运转的优惠政策;而企业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缺乏,继续依靠引进别人的技术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中国经济的转型已经对产业的发展有了计划,并且不遗余力的做技术创新、项目研发的后盾,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学习先进的技术,但是要注重自己的创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快追上经济发展保持步调一致;政府也在企业发展商向前推了一把,在项目审批上放宽对企业的限制,降低了准入门槛,缩短了申请办理时间,企业的效率必然会得到提高。

 

改革是革新,是变化。要去除影响持续发展的“毛病”就会有不适,出现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也是正常反应,我们要正确的理解经济发展形势,不应该过多的担忧,相反更应该配合这种中国经济目前发生的转变也许正是中国以及世界所需要的。在经历多次失败的尝试后,我们在过去的八个月中所看到的,或许正是中国亟需的经济再平衡过程的开端,它将改变过度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增大向消费的倾斜。

 

这一过程绝非易事,但是我们毕竟已经走上这一路程。

 

(李锦 邢滋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