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经济学”的第一章开讲,金融管理核心要素之一的“利率”开始市场化改革。中国央行周五宣布,将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让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此举迈出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
中国的金融改革从利率开始,涉及核心要素,直指金融改革的要害。金融流动的基础性工具就是利率,而利率包括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两项。贷款利率最贴近市场,存款利率主要反映货币市场交易情况。放开金融贷款利率主要针对的是工业企业,因为工业企业贷款是金融机构贷款的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贷款几乎是零。个人贷款主要就是放贷,而这次央行明确规定: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也暂时不作调整。其次,个人贷款可能还有汽车等大件,其实,汽车贷款主要还是有钱人的贷款,可以归档到企业性质的贷款里。
刚刚发生的“钱荒”看来是此次金融改革的预演。中国银行业发生钱荒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一定是政策性调整。中国银行业仍然处在“国有资产”没有输赢的思想里,钱荒的闹剧只能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敲打。银行所谓的市场化,直到今天,仍然是“掠夺性”,从普通老百姓看来,包括中国电信业等国有企业,简直是没有人性的骚扰和商业霸权,在我本人看来这比行业垄断更加让人恶心和龌龊。特别是现在手机号码信息被随意转卖,更是让人对电信也失去兴趣。国有企业的垄断性市场化,比资本主义的垄断企业更加让人感到没人性。
不论这次改革的意义有多么重大,也仅仅是金融改革的一个良好开始,可以预计到的好的开始。央行在其网站发布公告称,将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不论银行业的贷款利率怎么放开?其实都是受到央行的控制的,只是区间不同而已。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准金率和利率的控制,乃至央行的本性都决定了央行对商业银行控制的绝对性和没商量。也就是说在金融方面、在人民币方面,央行仍然牢牢的掌控着金融市场的主导权;所谓的金融市场改革,只能是对商业银行产生重要影响,亦或者是破产。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大多数都是属于国家所有,它注定只能是央视调剂基础货币的工具而已。当然,也不排除它们倒闭破产,这可能是上层建筑方面的意思才有。
不管怎么说?此次调整必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这对于调整实体行业的格局,提高金融的效益,调剂民间资本,促使金融结构转型升级都将产生积极意义。
从政治层面来看,调解民间资本有利于缓解民间对国有银行的怨言和促动,缓释民间对政府对市场经济干预的无奈。有利于激活民间资本对市场的刺激作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与此同时,央行还称,将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这进一步说明了,这次改革仅仅是个开始,而且是一个系统改革的开始。票据贴现的利率管制放开,将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票据贴现在一些企业里是常有的事情,这充分说明实体经济的脆弱。票据贴现是割肉(利息)的无奈之举,说明实体经济流动资金的捉襟见肘,亦可以说实体经济对流动资金管理的不足。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大幕拉开,中国经济升级版开始舞蹈,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的改革将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可以说新一届政府是下定决心要提升中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全面上新台阶。
2013-07-19*22:36于phoenixcity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