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穷人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

美国有一个单亲母亲,白天在富人家里做女佣,晚上回家与四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善良的主人要给他和孩子腾出个房间,让他们娘俩吃住在那里,一切免费。女佣觉得,主人家的大房子里,光洗手间就十几个,最小的洗手间也比她家的房子大,她不知道在贫穷与富有的巨大落差前,对一个四岁的孩子将会产生什么影响,所以她谢绝了。

有一天,主人家里要请好多好多客人,人手明显不够了,主人与女佣商量,希望她能晚点回家。女佣同意了,但担心儿子晚上害怕。主人让她把孩子接过来。女佣把儿子接过来时,客人正陆续抵达,她没领儿子从正门进来,走的是侧门,然后把他藏在一间主人不大光顾的洗手间里。她从厨房里拿来一个盘子,从自己口袋里掏出香肠和面包。儿子从来没见过这么气派和华丽无比的房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大理石洗漱台上摆放的那些色彩斑斓的瓶瓶罐罐,屋里好闻的气味让他幸福到简直要晕倒了。孩子想把餐盘放到洗漱台上,但他个头太矮,够不着,只好放到了马桶盖上。他坐在漂亮瓷砖铺就的地面上,一边唱歌一边吃着这些平时很难吃到的美味佳肴。

很快,在富丽堂皇的宴会大厅里,主人没发现孩子的身影,就去问女佣。女佣支支吾吾地说,没时间照看他,可能他在外面的草坪上自己玩吧。主人似乎明白了什么,他离开宴会大厅,把整幢房子的所有房间都找遍了,最后在一个位于角落的洗手间里找到了孩子。主人问,你怎么在这里吃东西呀?孩子答,妈妈说这是主人特意为我准备的单间,今天的香肠太好吃了,我好久好久没吃过了,对了,你的谁呀?这么好吃的香肠我可不能一个人吃,你愿意陪我在这里吃这些美味吗?主人强忍泪水点了点头。此刻他想起了当初随父母来纽约的经历,那时他们也很贫寒,也经历过十分艰辛的时期。回到宴会大厅,主人对客人们说,很抱歉了朋友们,我现在必须得去陪一位特殊的客人。说完他装满了两大盘子孩子最爱吃的佳肴,端到洗手间里。他模仿孩子的样子,也把餐盘放到马桶盖上,也坐在地上,然后对孩子说,这么好的一个单间和美食,你一个人独享可惜了,来来来,让我们一起吃晚餐。

主人和孩子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唱歌,也聊了很多话题。他让这个四岁的孩子坚信,他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勤快、最伟大的母亲,你不但应该为她感到骄傲,长大以后还要为她做些事情,而孩子直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母亲仅仅是佣人。客人们发现主人端走两大盘子食物后,再也没回来,觉得蹊跷,便去寻找。当他们看到情同父子的两个人坐在地上,围着马桶盖吃东西的场面,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些被称为上层人士或社会精英的人们,端着酒杯和美味纷纷赶过来。大家给孩子唱了好多好多的歌曲,表达了太多美好的祝愿。这些都让这个孩子确信,他的母亲是最令人尊敬的母亲,而他,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很多年以后,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他不但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也买下了拥有几间洗手间的大房子,进入到上流社会。每年,他以匿名方式捐了很多钱给穷人,但从不举行捐赠仪式或接受采访。他对始终不理解的朋友们说,我永远忘不了在很多年前的某一天,有一位富人和太多的富人,用他们的诚恳与良知,维护了一个四岁孩子的自尊。

看完了上面的故事,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女佣是一位睿智的母亲。她不以自己的女佣身份而自卑,她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她以自己勤劳的行动和正直善良的行为教育子女,她认为自己是与富人具有同等人格的人,她和富人以及其他人孩子的母亲没有什么区别。因此,“直到现在孩子也不知道他的母亲仅仅是佣人”。正因为如此,她谢绝主人的同情与怜悯,不去享受主人给予的免费吃住的待遇,也不让孩子参加富人们的宴会,去享用从没见过的美味佳肴,而是把他藏在一间主人不大光顾的洗手间里,自己给孩子买来平时最爱吃的香肠。因为她不知道“在贫穷与富有的巨大落差前,对一个四岁的孩子将会产生什么影响”。这就是女佣的伟大之处,也是女佣区别于其他穷人母亲的明智之点。女佣时时处处注意让孩子摈弃不劳而获的思想,远离坐享其成的诱惑,这才是合格的母亲,这才是真正的母爱。

我的第二个感觉是:主人是一位高尚的富人。这位主人的最高尚之处,就是他能设身处地地理解穷人,真心实意地尊重穷人,身体力行地维护穷人的自尊。他之所以如此,是他真正领悟了尊重穷人的真谛——穷人和富人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这个世界上相伴相生。他认为,即使富者腰缠万贯,贫者一贫如洗,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应是平等的;一个人的人格、人权并不以贫富而有轩轾之别。所以,在他让女佣把孩子接来,免费供他们吃住而遭到谢绝时,他尊重了女佣的选择。当他发现孩子一个人在洗手间里吃东西时,他强忍着泪水,用最灿烂的笑容面对着孩子,而后又装满两大盘子孩子最爱吃的佳肴,也把盘子放到马桶盖上,也坐在地上和孩子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唱歌,也聊了很多话题。特别是当客人们看到情同父子的两个人坐在地上,围着马桶吃东西的场面,被深深地震撼了。大家给孩子唱了好多好听的歌曲,表达了美好的祝愿。用他们的诚恳与良知,维护了一个四岁孩子的自尊。这些都让这个孩子确信:他的母亲是最令人尊敬的母亲,而他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所以说女佣的主人是高尚的,主人的客人们也是高尚的。

我的第三个感觉是:女佣的孩子是幸运的。说这个孩子幸运,首先应归功于他有个睿智的母亲;其次是他和他的母亲遇到了一位高尚的主人及主人高尚的富人朋友们。女佣的睿智,主要表现在,一是她谢绝了主人免费供他们母子吃住的好意;二是她把孩子安排在一间主人不大光顾的洗手间里,并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香肠和面包。如果让孩子到宽敞豪华的宴会大厅去吃饭,可能会使孩子在生存的落差上受到刺激,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正因为这个孩子有个睿智的母亲,遇到了一位高尚的主人,所以很多年以后,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事业有成。每年,他都以匿名的方式捐很多钱给穷人,但却从不举行捐赠仪式或接受采访,像很多年前那位主人一样,用诚恳与良知去维护穷人和他们孩子的自尊。

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深情地说,她“希望大家在遇到穷人时能给他们一个‘友善的眼神’”;她还表示,“自己愿意充当这样一个志愿者——走进那些没有父母照看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去‘抱一抱他们’”。用平视的目光、平等的立场去看待穷人,这是一种可贵的平民化意识。可同样是可视性传媒,我们在电视里目睹的却常常是另一番情景:穷人在得到所谓社会机构或富人的微博救助时,个个低眉顺眼,人人感激涕零,甚至有的下跪致谢;而另一方的施予者则居高临下,指手画脚,严严一个救世主。在一些人眼里,穷人始终是富人的陪衬,似乎穷了之后就连起码的自尊也被剥夺了。

我不是穷人,但也绝不是富人,甚至连富人的边都沾不上。如果按照毛泽东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标准,就现在我个人的经济情况看,可能“中农”都定不上,定个“下中农”是合适的。贫农、雇农是农村的无产阶级。“文革”期间,贫下中农都是革命的依靠对象,所以,就现实而言,我的经济地位还是非常接近穷人的。对于社会上歧视穷人、漠视穷人的现象,我历来是深恶痛绝的。对于穷人的遭遇,我感同身受;对于穷人的处境,我爱莫能助。但我一定能做到尊重穷人、尽己所能去帮助穷人。同样,我也希望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在尊重穷人的前提下,尽力去帮助他们,扶持他们,让他们尽快地脱贫致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请你们起码不要歧视他们。

尊重穷人的人格、保障穷人的人权是文明社会的底线。当地球还没有能力消除贫穷,所有相对不太贫穷的人,就应该多想想穷人为我们每个人,为我们享受的生活做了那些贡献,就应该多想想应该怎样善待穷人。正如美国华人学者薛涌所说,在美国不管一个人怎么富,谈起穷人来,口气都会放尊重些,因为富人们知道,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只要想通过正常的渠道致富(科学研究所除外),就得靠社会,包括穷人。

善待穷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穷人,就是要设身处地地时时处处维护穷人的自尊。就像前面故事中的主人及主人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