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考:勿将高考状元“神童话”!


 直击高考:勿将高考状元“神童话”!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在高考与报考这些问题上,要问的是这些只为状元们敲锣打鼓而不愿去理睬普通考生的媒体,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社会责任。报纸版面是稀缺资源,即使仅从销售的角度看,把焦点对准凤毛麟角的精英,都不是英明的选择。
 
留意过英国报刊在报考时节,很少讨论牛津剑桥的招生状况,倒是喜欢聚焦几家典型的中流大学,以它们为例子,指点读者如何从招生章程、排名榜及学校网站了解其基本信息,并且分析不同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便考生判断是否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符。即使要谈牛津剑桥这些名校,往往是关于其生源是否有贵族化倾向等与公众利益相关的议题,绝不会变相帮它们宣传,因为这会令报纸有卖软性广告之嫌,有损报格。
 
如果说,这种只留意精英与明星的琐事,不关心平民老百姓生计的舆论氛围是被干预的结果,那么大家恐怕只好认命。但如果这一切都是编辑和记者们的潜意识使然,那么我们如何对担负着社会良心角色的媒体抱以期望?每念及此,眼前总是乌黑一片。
 
谭小芳老师认为媒体没为普通考生提供有用的报考信息,恐怕很多人都会有共鸣。过去两三周,报纸上关于高考(微博)的消息几乎一面倒地关于“名校”和“状元”,而与大多数考生前途攸关的二本、三本高校和大专院校的报道则寥寥可数。
 
北京某所名校今年将在广东增加几个名额,或者某市状元的成长故事或考试心得等,总能惹来连篇累牍,但它们对于应届考生而言其实与娱乐新闻相差不大———无论是富豪的世纪婚礼还是某市状元在北大与清华间如何纠结,都只会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往年对高考状元热炒的现象今年则出现了退潮的迹象。此前几天放榜后,一些商业网站及部分媒体开始在大炒特炒各地的高考状元,马上被一些有识之士贬评。甘肃省日前决定,今年该省招生部门将不向媒体和社会提供、公布高考成绩的“前100名”名单。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近日表示,上海不对各区域、中学的考生高考成绩进行排名,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有关高考成绩排名既无依据,也不科学。
 
百度搜索“2013年高考状元”关键词,立刻搜出1010万条信息,其中诸多新闻报道夺人眼球:《北京高考理科状元:并非“学霸”酷爱网游》《云南文理科高考状元从不上补习班》《黑龙江省高考状元:从不贪黑起早》《四川高考文科状元:爱打游戏爱玩音乐》《吉林2013文科状元:爱吃爱玩的微博萌主》,等等。
 
谭老师表示这些报道的共同特点,就是其主人公几乎找不到一个是“刻苦学习”的典型。看了这样的新闻,我们发现状元原来很容易“炼”成,不但完全无需额外付出辛苦,而且玩网游甚至谈恋爱都是家常便饭,至于说不报班不补习那更是必定的。但同时疑问也来了:这些高考的佼佼者们莫非真的“天降奇才”,什么“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他们身上基本失效?那为何邻居大妈的孩子完全符合上述“特征”,却连个专科线都没能上? 
 
当然,如果只报道状元学习多么用功、生活多么艰苦,可能也不能迎合个别人的“趣味”。于是人们发现,媒体对状元的报道,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好像所有的状元,都是素质教育的典范,平常不熬夜、不补习、不上辅导班,各个多才多艺,生活丰富多彩,随便一考就能拿第一。难怪一些考生感叹,“和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这看起来是一种纠偏,但过犹不及,说得多了就让人觉得有点假。
 
 
近年来,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更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但收效不大,状元炒作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春种秋收的必然逻辑缺乏戏剧性和故事性,读来难免不够“精彩”也不够“浪漫”,于是媒体往往选择一种夸张和对比鲜明的叙述方式。
 
谭老师表示这虽然可以理解,但我们不应忘记,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承担着引导和教化公众的社会责任。高考是数百万考生的“大考”,也是所有媒体的“大考”。不顾教育部门政策发布状元相关信息,已是媒体之过;而将高考状元的经历进行夸张和神话,则使媒体的表现降到了及格线下。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偏离了真实就成了虚假新闻。从媒体的角度来说,一边为学生减负鼓呼,宣扬反对应试教育,不要炒作状元,一边却又挖空心思用神话了的状元来吸引受众关注,这种自打嘴巴式的分裂的价值观,恰恰暴露了媒体的浅薄。
 
有人会说,媒体这样做,也是出于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为了满足读者围观的需求。但也有更多人认识到,一次考试其实代表不了什么,状元的产生有很大偶然性,炒作状元不符合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大方向。要破除对高考状元的崇拜,从根本上说,要给“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减负,改变用公共资源奖励状元的激励政策,让“状元热”失去土壤。作为媒体,也要注意自己的“导向”,不能一味迎合公众的需求,以至于和自己批评的对象一样,也不拿明文规定当回事,为社会的“状元崇拜”和地方的“教育政绩”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