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战乱、大跃进的饥荒,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以及濒临崩溃的经济,中国终于迎来改革开放,人们渴望安定,改善生活。
土地改革之后,农民生产热情迅速得到提高,农村也马上出现了劳动力过剩。建立经济特区,以超国民待遇的条件来吸引外资。从最早的香港资本进入,到越来越多的其他国家外资进入,以及本土企业兴起,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大,而农村的过剩劳动力正好满足了这些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被增加收入的工作机会所吸引,奔赴沿海地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农民工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群体,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私营经济尤其如此。与此同时,计划经济仍然占较大比例,国营企业占据了许多重要工业部门。国企工作福利好,被视为是“铁饭碗”,稳定也不用冒什么风险。有较长的时间,国企职工还不太看得起那些暴富起来的个体户,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都是选择国企。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仍在显现。大多数国企效率低下,负债越来越重,使得银行坏账越来越大,国家财政负担也越来越严重。在基本没有失业威胁的管理之下,职工大多不会有危机感而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管理之下,做多做少待遇都差不多,那为什么还要多做事?产权不明晰,企业经营不善、出了什么问题往往找不到什么具体人来负重大责任,国企不论是领导还是职工对于国企财产都不珍惜,而且领导手握权重而产生严重的腐败。大学生进入国企后都是不求无功的心态,工作懒散,或是整日想着搞关系巴结领导,多给自己得些好处。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大多变成没有能力的寄生虫,人才被极大浪费。
1996年大学生不再包分配,1997年大量国企老职工下岗,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展开。中国经过又一轮改革,进一步市场化。2001年经历8年之久的谈判,中国终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世贸前夕,曾一度有“狼来了”的担忧声音,担心关税大幅度下降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进口价格大幅下滑,冲垮民族工业。不过这种担忧并没有发生,中国反而迎来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空前繁荣的十年。开放本国市场会导致本国民族工业被冲垮最流行的时代是十九世纪,当时的美国和德国面对经过工业革命的英国都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防止本国工业被强大的英国工业给冲垮。然而,21世纪的世界已经完全和十九世纪中期不一样了。当时各国之间的互相投资并不普遍,受工业技术限制及产业较为单一,各国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那时也没什么服务业的概念,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很低。二战以后,发达国家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及产业升级,将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日本、亚洲四小龙及四小虎都先后走上了吸引外资带动经济发展的道路,中国大陆也步后尘走上这条道路。
在中国加入世贸的时候,东南亚刚刚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还在恢复过程之中。而中国以第一人大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吸引大量外资投资,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吸引国。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中国也被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本身也在淡化意识形态差异,大谈经济市场化,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各地掀起招商引资热,大肆兴建经济开发区。大多数企业销售都增长迅速,发展势头良好,入世促进出口迅猛增长,制造业急剧扩张。
2001年那时我还只是对经济感兴趣并开始关注,在国企大改革后整个中国大谈计划经济的弊端和市场经济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也在关注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对比,同时好奇并认真了解为什么苏联能实现工业化及在20世纪60、70年代实现被西方媒体都大为关注的经济奇迹,而东欧、中国、朝鲜、古巴等却陷入困境?对于市场经济的好处可以直接在生活里显而易见看到和感觉到,因为有失业的可能,所以雇员必须认真工作;由于企业为私人所有,企业老板会想着如何经营得更好,加强管理、提升效率,管理人员和员工也不会混日子过,制造企业产量和质量都可以得到提升,社会整体物质供应就会增长。
许多人认为经济是枯燥而复杂的,其实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也就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它。许多经济现象都离不开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就是供需规律。当供过于求的时候,商品价格就会下跌;当供不应求的时候,商品价格就会上涨。
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的好处在于可以提高企业效率来使社会物质供应增长,从而使物价下降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增加社会物质供给,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而计划经济体制下即使用行政命令来定低物价,也会常出现许多商品有钱也买不到的状况。但还是心里有疑问,由于产量增长而带来价格下跌,当生产40万件衬衫和50万件衬衫的利润一样或接近,为什么还要生产50万件呢?而且当40万件和50万件衬衫由于价格下跌而商品数值上接近,在经济学统计数据上只能显示出工业产量的提高,怎么可以实现数值的增长呢?当40万件和50万件衬衫销售值都是2千万人民币,在经济统计的数据上不是一直没有变化吗?
全世界满怀期待地迎来新世纪到来,中国也是如此,而新世纪初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消费观念开始转变,“月光族”也开始流行起来,美国超前消费观念及生活方式正在剧烈地冲击人们的观念,也带动了消费增长。看着到处兴建的工厂及疯狂扩大产能,各种消费场所遍地开花,身处这个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人们似乎认为什么投资都能得到收益,到处可见盲目的乐观和狂热,媒体上也到处可见中国的什么变化及经济奇迹。2003年初时看着这些景象,我开始心想,大多数中国人仍是以工资为主的固定收入,虽然媒体上常有评论说外资大量进驻中国是看中了这个第一人口大国的庞大市场,但总会有个临界点,工资上涨相对于商品供应的增长仍是相对缓慢的。外资大量进入中国的确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中国人会因就业机会增长而带来收入增长,如农民一家里有几个人到城市里来做农民工,这等于就多了几份收入,但是随着中国人充分就业以后,大多数人就会进入一个收入较为稳定、增长缓慢的时期。这种盲目扩张的投资,有着从众意味的狂热,不会突然扩张速度超过消费增长速度,突然间发现自己生产的很多东西,兴建的消费场所找不到人来消费吗?
加入世贸后,中国出口迅速增长,与欧美的贸易摩擦的案例也在增多。直到今日,许多不关注和了解经济的人对于中国代工模式的经济发展的概念仍不是很清晰,当时我对于这个新出现的概念也不是很了解。进入新世纪后,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品牌迅速增多,我没想到中国会成为出口导向性经济体,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去工业化速度及规模会如此大,以出口为经济增长引擎,我当时认为虽然中国廉价的服装、鞋子及许多消费品出口增长迅速,但是由于没有自身有影响力的品牌,出口将很快遇到瓶颈。那时各国媒体都还没有广泛报导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当时的认知是建立在并不太了解中国代工经济的现状的基础上,以为中国企业产品仍是以中国为主要市场,不知道大量国际知名品牌的背后都是中国制造,和1999、2000年时“狼来了”的论点类似,以为那些占领全世界大部分市场的品牌大多都是本国制造,之后开始了解到大量外国品牌背后大多是中国制造。
中国通过本土企业为外资代工,以及吸引外资直接投资工厂来带动出口快速上涨,其中对美欧日的出口产期超过50%.中国出口对于发达世界尤其是欧美尤为依赖,美国是中国出口顺差的最大来源地。中国在2009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12年进出口额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一大外贸国,对外出口额从2001年的2661亿美元增长至15779.3亿美元。
中国制造业的危机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