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学期(5):
“公平”与功利
本学期对一次小组大作业的评分引起某同学对公平与否的怀疑,至今仍难以释怀。关于期末的大作业,开学之初就作了交代。第一,阅读教材和相关文献;第二,小组研究和讨论;第三,形成提纲并提交老师审查;第四,根据老师返回的意见和建议修改;第五,提纲通过后制作课件并提交老师审查;第六,老师审查通过后进行试讲;第七,课堂演示。其中的第三个环节至少要在课堂演示之前三周完成,第五个环节要在课堂演示前两周完成。大多数学习小组都很认真地准备,比如数经班第一小组全部准备工作在期中之后就完成,提前了五六周。
讲“新古典综合派”那个小组就像不存在一样。直到大作业快开始的前两周,还没有跟我讨论提纲,更不用说课件了。提醒之后,小组长才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事情。我给他们限定时间抓紧准备。时间实在太紧张,协调上又有一些困难。比如他们发给我课件,我修改并回复之后,过了几天还有学生来短信催促回复。他们最初发给我的课件,内容杂乱,结构松散,很是让人头疼。我下了很多功夫修改,并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可是再次收到的要求审查的课件,还是最初那个混乱不堪的东西。我对该小组有些泄气。
关于“新古典综合派”,我强调将讲习的重点放在“综合”的原因、实现和影响上,最好将“综合”的意义及“综合”的实现放在每一个理论和政策中来阐述。这次讲理论和政策部分的Q同学在我眼里是认真踏实学习的典范,上课听讲很投入,课堂回答问题有条理有见地,课后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次讲“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和政策,他确实吃透了问题,能够理解综合的意义,还能将综合的实现体现在核心理论和政策观念中。不仅理论介绍系统深入条理清楚,对课堂的控制也显得驾轻就熟。他表现出的那种自信大方和胸有成竹让人感觉很舒服,与台下的互动也自然而流畅。Q同学演示过程中,台下好几位女生一直前倾着身子,很投入很陶醉的样子。说实在话,就这部分内容的讲习而言,这是我的课堂上表现最好的一次。就教风而言,Q同学的表现可谓无可挑剔。最后上台讲习的是小组长,似乎内容不是很熟悉,与台下的互动也不够。明显缺乏热情,有很不情愿应付差事的嫌疑。
最后点评的时候,我着重表扬了Q同学。除了Q同学之外,其他几位的表现并不让我满意。而且,就整体内容和结构而言,小组表现离优秀还有差距。我给他们的评分低于A。本来给出总分之后,应该让小组通过协商来分配分数。因为Q同学的出色表现,我希望给他A+的分数,于是我与小组成员商量,给Q的成绩为A+,第一个上场的同学为A,而小组长和另外一个没有上台的同学为A-。我看到小组长的神色似乎不愿接受,再次征询他的意见。他说:“我觉得这样的成绩不公平。”我愣了一下,“不公平”可是一项严重的指控。我表现得尽量平和一些,说:“为什么?你说说看。”“作为小组长,我做了大量工作,我的成绩不应该是最低的。”我已经预料到这样的解释,说:“首先,作为小组长,你对工作并不尽职。你们今天整体表现其实不是很好,内容和结构方面都有一些问题,作为小组长,你是有一定责任的。其次,就个人表现而言,你今天的讲习不仅缺乏热情,甚至有些懈怠。说实在话,如果不是Q同学的出色表现,你们小组成绩会更差一些。”“老师说我作为小组长没有尽职我不承认。首先,小组长不是我要当的,是班委安排的;第二,没有尽早开始准备责任也不在我,组员们也一直都没有提出要集体讨论,他们只是个人在做自己的准备。说我课堂表现不好,我倒是愿意承认。”因为还有其他小组要我指导讲习问题,而且这个教室后面还有课,我只能结束交谈。
走出教学楼的时候感觉有些不踏实,刚才的交流中,小组长显然还不接受我的意见。我不想因为这样一个教学问题让那孩子心理上留下阴影。于是我电话小组长,希望跟他再聊聊。在学生活动中心前面的树荫下等了一会儿,小组长来了,还是怏怏的有些不快。我接着刚才说到的“公平”话题说起。“即使小组长是班委安排的,既然你没有反对,就是接受;既然接受了,就应该尽责。你的表现不仅仅关乎你自己,还关乎其他组员。再说,担任小组长,带领大家做一些事情,这对你也是一种锻炼。”我的这些观念估计他很难接受。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观念已经远远地OUT了。我还是要接着说,我试图通过重复让他接受某些东西。“作为小组长,应该是你积极主动而不是让组员来积极主动。组长就是要做组织工作的。因为你的不积极主动给大家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还要将责任推给别人,这是不是很不公平?”进一步的交流中我才了解到同学们对A或者A-那样在意的原因。对于有可能参加保研的同学来说,相邻两个名次学分绩往往只有零点几分之差。A和A-之差,可能关乎保研资格。我突然觉得这些孩子真可怜。就在他们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就在他们应该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年岁,他们却被这种残酷的竞争所牵引,所折磨,所禁锢。他们生命这么早就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对理想、真理、信念的追求。我感觉到悲哀。
在另外一个课堂上我发表了一通感慨:“听说你们自己将自己分为两类:爱学习的和不爱学习的。我知道这种分类意味着什么。‘爱学习的’实际上指的学习成绩比较好的,有比较大可能被保研的,以及准备考研的。‘不爱学习的’就是考试成绩不是很好,毕业后准备就业的。这样一种分类首先是很谬误的,你们如果认同了这种分类并将自己定位于某一类别,则可能是可悲的。我们进入学校的目的,是要通过学习积累知识,通过熏陶提高修养,通过交流改善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及进一步的考试。以考试及成绩作为进入大学的目的,实在是太过于功利了。生活本身就是目的,在大学里有意义地学习和生活也可以成为目的。只要你在大学的环境里成长了,你的大学生活就是有价值的。针对每一门课程而言,你从中得到了知识,得到了训练,能够在解决某些问题的过程树立起自信,建立起兴趣,这也是收获,这也是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将自己的眼光局限于成绩呢。即使你不准备考研,你完全也可以是‘爱学习的’,一样可以学习得很好。也许与‘爱学习的’同学相比,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是‘爱学习’却应该是共同的。大学生的职能就是学习,除了学习还能有什么正事呢。而且,对于那些不是很功利的学习而言,也许更可能实现学习的价值,更可能真正通过学习提高、锻炼和丰富自己。”
关于“公平”的这样一个小小的风波还是留下了一些影响。按照以往的作法,期末考试一般采取面试。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而言,面试应该是一种比笔试更有效的方式。但是,面试的时候打成绩会有更多的主观性。我所担心的是,我主观地给某学生打出一个成绩后,如果学生质疑“不公平”,我可能会更加难以应对。临近期末,我决定将考试方式改为笔试。
20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