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逾5000人吃空饷,该“消肿”啦
自6月1日起至8月20日,河南省周口市在全市公职人员长期不上班“吃空饷”问题治理中,查出各类“吃空饷”人员达5731人,按每年每人平均工资2万元计算,仅此一项开支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8月22日《中国新闻网》)
凭我对周口的印象,那是一个人口大市,但经济不够发达。而正因为经济不够发达,大家都拼着命往体制内挤。笔者曾在某专业论坛上看到某人口大省,其所属的一个经济欠发达城市的某省级垂直单位,竟然存在大批的“童子军”,这些孩子未成年即进入编制内,就得益于90年代末“市管”和“省垂直”交接期。大量“童子军”的出现,其实是该部门和编制管理部门利益交换的结果,编制管理部门多给这个单位几个编制,解决了该单位官员子女的就业问题,作为交换条件,也顺带解决了编制管理部门官员的子女就业问题。而更为荒唐的是,90年代末,因为这种利益交换相当猖獗,以至于出现一些地区公职人员需要轮流上班,否则没有那么多的办公室,甚至没有那么多的办公桌椅。
公职人员过多的害处,还不仅仅在于他们无谓地消耗了财政资源,制造就业不公。这些人因为整天没事干,还会不断惹是生非,在单位兴风作浪,影响其他人的正常工作不说,更为可恶的是,他们会利用手中哪怕是芝麻粒大的权力,不断地找服务对象的麻烦,将权力用到极致。这些地方因为企业本身就少,那些“爱喝酒”的公职人员,就隔三差五去企业“要酒喝”,很多微小企业都被“吃死”了。如此恶性循环,该地经济就难以发展起来,社会对公务员岗位就更是趋之若鹜。
笔者曾和一些企业界朋友聊投资环境,认为一个地区“官民比例”的高低,和投资环境优劣成反比。也就是说,公职人员占人口比例越高,官员总数占公职人员比例越高的地区,其行政效率越低,投资环境也越差。
就周口市而言,此次开展公职人员“吃空饷”专项治理工作,治理对象仅“包括不符合政策规定,以借调、病休、停薪留职等名义不在岗仍领取工资和津贴补贴的公职人员。”换句话说,还有部分符合规定的,以借调、病休、停薪留职等名义不在岗仍领取工资和津贴补贴的公职人员。
此外,依照该市纪检监察机关的说法,这5731人恐怕还不是最后的数据,估计还会有弄虚作假,用虚假病例、请假条等应付的“吃空饷”者。
“吃空饷”如此普遍,还明显暴露出该地干部管理漏洞百出,进而可以窥见该地官员习惯于弄虚作假、一般公职人员作风涣散,甚至胡作非为的大问题。因此,一个地区要想经济发达、社会和谐,不狠心为党政机关“消肿”是无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