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需要牺牲什么?


  8月份,中国多项经济数据均出现明显的回升态势,且部分重要指标呈现出超预期的增长。其中,最受关注的官方PMI数值达到51%,稳守50%荣枯值之上,且超过市场预估的50.6%水平。而8月工业增加值、出口数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均出现超预期的增长。

  鉴于上述指标的超预期增长,主要受到以下的原因影响。其一是得益于下半年管理层的稳增长保下限措施,经过一段时期的累积,短期的提振效果开始显现;其二是下半年相关的执行效率大幅度提高,也与管理层的决策风格转变有着较大的关系;其三是前期的减税措施以及企业补库存的进程加快,刺激8月经济的持续回暖。

  经济转型,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性工作任务,如今也逐渐进入转型的攻坚阶段。所谓经济转型,就是指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针对经济转型的模式,又分为状态划分模式以及速度划分模式。其中,状态划分模式也可以细分为体制转型以及结构性转型。

  以状态划分模式为例,其细分的体制转型以及结构性转型当属目前国内最关键的部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建国后的第二轮轰轰烈烈的体制转型。期间,中国完成了从计划经济至市场经济的转变,其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虽说上一轮的体制转型为中国的经济打开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也为中国积聚了沉重的压力。可以这样认为,过去35年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是国民整体的幸福感却持续下降。有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幸福感排名居世界的112位。于是,中国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即经济增长水平与国民生活质量呈现出长期背离的局面。

  据数据统计,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仅为343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33元。截至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6万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也达到7917元。即过去三十多年,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幅均超过40倍。从上述数据发现,过去三十多年的人均收入水平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然而,通过与同期的GDP与M2余额增速指标对比,又会产生新的结论。

  按照2012年末的数据分析,当期GDP为51.9万亿,M2余额为97.42万亿。而1978年上述数值分别为3645.2亿和859.45亿,即三十多年间上述指标的增长幅度分别是142倍和1134倍。若以当前的GDP与M2余额比值分析,两者的比值达到1:2的水平,即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三十多年间社会经济名义大幅增长,而实际增长空间却远远逊于预期。特别在近十年,由于过度的货币投放,而部分流动性又因权力寻租等因素而神秘消失,造成了流动性没有充分流通至流通市场上,由此导致社会长期的投入与产出出现严重失衡的状态。

  2008年中国失去了全球资源以及金融市场定价的主导权,经济转型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而过去盲目追求数据上的精神安慰,忽视了社会的真实需求,从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极度低下。

  2008年至2009年的4万亿加9.59万亿信贷的刺激工程,实际上也大大拖延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时点。以当时重点投资的项目分析,基本集中于以公路、高铁、水利工程、建筑大楼为主的基础设施。在建造的过程中,必定离不开水泥、钢铁等原料。然而,在当时社会整体效率低下的大环境下,盲目审批新工程极易导致项目资金链断裂,由此造成工人罢工以及豆腐工程等不良现象。因此,也可以定性为,在本已出现产能过剩的基础之上,再度盲目开发,必然导致社会库存大幅增加,处理一系列的产能过剩危机也需要消耗漫长的时间。

  通过上述的案例,笔者郭施亮认为,当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的攻坚时刻,作出适度的牺牲也是理所当然的,否则又会重蹈前几年的覆辙,主要的依据如下。

  第一、宁愿牺牲GDP,也要保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正如管理层所言,过去过分强调GDP的增长模式,显然脱离了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自1992年以来,地方政绩开始与GDP挂钩。而近几年,地方为GDP的名义增长而各出奇招。于是,当地GDP终于超预期完成了目标,但是却牺牲了当地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作为一个老百姓,他们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假若连一个最起码的生存环境也无法提供,那么有更高的收入也是没用的。

  第二、打破央企长期垄断的局面,此举需要央企作出适度的牺牲。据统计,上半年央企实现利润总额达到6315.2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净利润4703.5亿元,增长20.7%。上缴税费10395.4亿元,增长3.4%,占到全国税收收入的17.5%。面对上半年国内经济相对疲弱的大环境,央企却能够保持良好的增速,主要得益于长期的垄断优势。央企凭借政策优势、资金优势、资源优势等因素,足以挤压民企的生存空间。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民企承担着社会八成以上的劳动力,一旦民企的生存空间受到冲击,必将影响社会的就业。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就业等民生因素当属最关键的问题。因此,经济转型能否顺利进行,央企的行动相当重要。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保障房、棚户工程等民生建设,不能因部分利益者的无理要求而影响社会的良好秩序。在当前的转型时点,必须牢牢抓住“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路线。但是,在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紧握民生的问题。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例,养老金属于其中的重要成分,它也影响着几亿国民的生活。然而,巨大的养老金缺口却催生着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基本费用等问题却被专家学者频繁提议。值得一提的是,巨大的养老金缺口其实是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养老金的投资运营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处理也是导致养老金贬值的主要原因之一。更为关键的是,养老金双轨制的长期存在以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高居不下等因素扩大了养老金的缺口。遗憾的是,当养老金产生了巨大的缺口,且急需弥补之时,竟然让普通老百姓来埋单,这样的行为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来换取小部分人的利益,显然不符合常理。

  笔者郭施亮认为,经济转型对中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因此,当前管理层应该抓紧机遇,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方针,以达到顺利转型的目的。但是,在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必须把社会民生放在首位,不能因转型而丢掉了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