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端汽车产业发展之殇


   高价进口汽车是很贵,销售价格是在欧美等地区的两倍到三倍以上,现在媒体终于把这个话题摆到台面上来了。媒体把气撤在黑心的进口汽车厂商。可是豪华品牌厂商并没有主动认错,体格并没有因为发改委的调查有所下降。笔者认为造成这种“价格垄断”的现象,最大的原因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存在重大失误。

 
  大家回忆一下,在奇瑞和吉利分别制造出QQ和豪情等入门级别的汽车之前,上海大众的桑塔纳是20万多一辆,武汉神龙的富康车也要15万左右一辆。现在国产车在低端市场攻城略地,以上两款车还想卖到十万的话,还有人要吗?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自己有拿得出手的高端汽车吗?西方世界的逻辑就是这么残酷:你没有的东西,我就要尽可能地赚你的钱。西方的世界是没有什么“双赢”的概念的,特别是当中国根本不配当他们的合作伙伴或者竞争对手的时候。
 
  还记得上个月的洛杉矶空难吗?当几百名悲痛欲绝的中国亲人赶到这个异国他乡之时,迎接他们的是高昂的酒店房价。房价由平时的一两百美元,一下子就涨到接近一千美元,原因是:需求增加。中国人会觉得这是趁火打劫,当地的酒店老板却不这样认为,他们乐得发中国人的空难财。所以,西方人有阴暗的一面,你可以将他们想像成,冷酷无情,吃人不吐骨头。
 
  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中国人要有种的话就将自己的高端汽车生产出来,而不是用所谓的“法律”手段,去让这些列强举手投降。中国人都会觉得华为、中兴在美国受到不公平对待,是思科在后面操控美国的政治力量,搞类似“丰田刹车门”的事件,最终目的是将华为、中兴置于美国市场之外,让思科继续独食下去。类似的,用反垄断手段让高价进口车降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汽车产业的问题。
 
  在国内,很多领域已经不存在“进口品牌等于高端品牌”的问题。比如在家用电器领域,国产品牌已经占据国内的主流市场。如果少数人还执迷不悟地认为三星、索尼和松下等品牌才是高端,那就让他们多花一两倍的价钱去当冤大头吧。其实日本的家用电器已经被中国大大冲击了。比如:格力空调已经越过日本大金成为世界上最大最专业的空调生产商,格力掌握了核心科技并且为大金代工不少产品。国产的家用电器已经可以和日本、韩国等国的品牌平起平坐了。当我们用买一个IPHONE 或者三星手机的钱就可以买一台大大的冰箱或者是一台四十多寸的平板电视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谢中国的家用电器制造英雄们:海尔、格力以及美的等等。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中国的汽车厂商将自己定位为低端汽车的生产商。他们或许会觉得他们不可能在高端市场获得成功,所以他们做出了这样的战略选择。这是中国汽车发展战略的最大败笔!对于中国的民族品牌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们也能理解,毕竟生存是第一位!但是,他们这样的集体选择却是进口高端汽车高价原因所在。因为中国人造不出,所以国外汽车厂商认为,狠狠地赚中国人的钱是理所当然的。
 
  笔者在商学院听过几节课,当时的教授特别推祟从美国商学院舶来的“定位”理论,这个理论简单地理解就是“王候将相有种矣”。这种理论似乎就是为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量身打造的。按照这种逻辑,中国人造车的水平不高,只能造低端汽车,“定位”于低端汽车厂商才能好好地生存,如果去动奥迪、奔驰等高端车的奶酷的话,将会“定位模糊”最终导致失败。以前我也觉得这个理论有合理之处,但是冷酷的产业现状,让我觉得这完全是美国商学院的忽悠理论。这与类似的“比较优势”等怪论一样,都是让中国人甘当世界的二等公民,中国人按照这样的理论发展下去,高端汽车永远造不出来。
 
  当年的一汽集团也是深受其害,某领导在媒体公开说,一个汽车厂商只有在量产达到100万辆的时候,才能有“资格”开发新车型,所以指责一汽无作为是不公的。结果没过一两年,吉利、奇瑞以及长城就将新车型开发出来了,现在这三个厂家似乎还没超过年产百万辆的大关,但是这并不影响长城汽车年利润接近50亿元。笔者倒是还想听听某位合资汽车厂商的领导再发一个高论:发展民族品牌的高端汽车条件还不成熟。
 
  其实造高端汽车并不比中国人自己造出第一批入门级汽车难。技术上可以买,可以开发,营销上也不是什么大问题,难就难在没有“解放思想”,受制于“定位理论”的束缚。要想做成一件事,困难总会有的,但是如果不创造条件去研发高端汽车,那就永远没有条件成熟的时候。丰田汽车曾经是造纺织设备的,现在成为世界最赚钱的汽车公司。日产以及本田都开发出自己的高端品牌及高端车型,中国人买的似乎也不少。德国大众的辉腾是卖得不太好,但是大众途锐卖得很好。所谓的高端车更多是让顾客觉得物有所值,而不是LOGO的魔力。外国人能做的,中国人当然有希望能做到。
 
 
  遵循“定位”理念,将让中国汽车永无翻身之日。国产汽车因为受“定位”理论误导,虽然外型看起来与进口车、合资车差不了多少,但是国产汽车的内饰让人一看、一模就知道是“低端车”。因为按照“定位”理论,生产低端车,选用的内饰以及各种零件只能是最便宜的,最粗糙的。按照这样的造车逻辑造出来的汽车,行车安全自然得不到最大的保障,可靠性以及耐用性也不能令消费者满意,最终给国人留下了“国产车小毛病很多的印象”。当国人买第一辆汽车的时候,可能会图便宜支持国货。一旦收入水平提高,已经受够了各种小毛病折磨的消费者很有可能顾不上爱国的因素,而是去选择一辆“安全性、可靠性、耐用性以及高可控性的高价进口高端汽车。
 
 
  国内民族汽车品牌不主动研发高端汽车,很有可能重走电脑行业的末路。现在的国产汽车在低端市场似乎小日子也过得不错,一辆车也有一两万块钱的利润。但是,大口吃肉的外资品牌并没有让民族汽车厂商舒心地过着喝汤的生活,他们一方面在高端车大赚特赚,一方面推出十万元以下的车型与国产车型血拼。在电脑行业,我们看到走低价大众化路线的戴尔、惠普以及联想都风光不再。而苹果公司的前CEO乔帮主,一直坚持走高端路线,拒绝“race to the bottom(低成本竞赛)”的战略。天才的乔帮主不仅仅是个技术与艺术方面的天才,更是一个战略上的天才,他早早地抛弃了“compete to the bottom”的做法,而是在高研发,高利润方面做文章,如今胜负已经见分晓。以后各大省会城市都有可能会限购,汽油价格也会越来越贵,到那时,国主品牌汽车的小日子还会过得很好吗?
 
  开发国产高端汽车还有更大的意义所在。或许国产高端汽车在最初的五年甚至十年都不赚钱。但是从战略来说,如果民族品牌能推出二十五万左右的高品质汽车去与动辄六七十万元的进口高端汽车直接竞争的话。前提是:国产品牌的品质必须是“高端”的,安全是过硬的。十年前的一幕必定会重演:国外品牌汽车大幅降价。不同的是,这次是高端品牌大幅度降价,而不是入门级别的汽车。如果能做到这点,就算国主品牌汽车不赚钱也为国家节省了一大笔外汇的支出,并让国产车从低端车的定位阴影中走出来。这也让国外的汽车厂商在中国市场上大赚特赚的时代成为过去时,让他们明白中国的汽车制造不是吃素的。
 
  这样的成功的例子在别的行业并不是没有。当年华为跟风生产小灵通阻击UT斯达康,尽管华为在小灵通上没有赚到钱,但是华为在小灵通上的低价销售,让UT斯达康的盈利大大降低。华为在战略上成功地阻击潜在的竞争对手进一步发展壮大。民族品牌汽车厂商难道不可以学学吗?
 
  日本人已经抛弃“定位”理论,推出了自己的高端汽车。中国人与韩国人还没做出改变,但愿中国人不是最笨的,最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