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注定要成为券商中的“明星”。其8月16日的一记乌龙指,导致A股市场产生一场不小的“地震”。不仅上证指数瞬间脉冲式大涨124点,幅度高达5.62%,并且包括工行、中石油、中行等在内的71只蓝筹股罕见地触及涨停。
乌龙指在境外市场中不时出现,如2010年5月6日与去年8月份美国市场就两次出现乌龙指,其对市场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亦是有目共睹,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亦不例外。一方面,因为股指瞬间大幅飙升,并且还是蓝筹股充当先锋,蒙在鼓里的投资者误以为一轮大牛市行情悄然来袭,纷纷高位抢筹,结果遭遇到光大证券的“坑爹”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当天股市走出“过山车”行情,期指多空双方均被绞杀;而商品期货亦受到波及,当天下午开盘时,沪铜、橡胶、焦炭等期货品种纷纷大幅低开,高位做多平仓者损失惨重。
虽然光大证券乌龙指主要是由于系统原因造成,但其动用了72.7亿元的资金,导致市场剧烈波动,并且给诸多投资者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即使“在核查中尚未发现人为差错”,光大证券也难逃操纵市场的嫌疑。而操纵市场,意味着必须为之付出代价。
如果光大证券乌龙指止步于此倒也罢了,问题在于,在发现造成乌龙指后,光大证券一方面将蓝筹股换成ETF基金卖出以避免风险,另一方面又通过做空期指IF1309、IF1312合约的方式对冲风险。由于造成乌龙指只有光大证券与上交所获悉相关信息,其它的市场投资者均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知道股指暴涨的原因,但光大证券却利用“先知先觉”的信息不对称优势做空期指,如此行为则构成赤裸裸的内幕交易。从系统原因导致乌龙指,再到因乌龙指做空期指,事情的性质已发生本质上的变化。
光大证券乌龙指发生后,中金所已开始限制光大证券自营盘开新仓,自营业务亦被证监会暂停3个月,而且,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光大证券正式立案调查。所有这一切,都是乌龙指惹的祸,也是光大证券的“报应”。
从对平安证券罕见地下重手严惩,到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监管执法: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再到发布《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稽查执法工作的意见》,以及证监会主席肖钢在证券期货稽查执法工作会议上的表态等,凸显出监管思路的转变。当然,要“啃硬骨头”,就必须要有勇气与决心。否则,硬骨头没被啃,反而会伤到牙齿。
就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而言,有几个方面考验着监管部门的智慧与决心。其一是投资者的利益如何维护。由于乌龙指波及到股市、期指与商品期货市场,哪些投资者属于赔偿范畴,哪些投资者将被排除在外;投资者的损失又如何认定,如何赔偿等显然非常棘手。当然,无论如何,光大证券既然“导演”了乌龙指,就应该勇于为此承担责任。
其二,对于光大证券乌龙指,尽管监管部门表态称,“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作出严肃处理,及时向社会公布。”但到底能否做到“严肃处理”,一切还都是未知数。事实上,在万福生科造假上市案中,即使平安证券受到“史上最严厉的处罚”,并且其还代为补偿投资者的损失,市场仍然认为处罚偏轻,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平安证券的保荐资格没有撤销。因此,虽然近来监管部门将监管执法挂在嘴边,是否真的能“强化”,对光大证券的处罚将成“标杆”。
一切都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