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从理念到实践(李庆雷)


        物极必反。西方国家的人们更早地尝到了经济发展的甜头,同时也更早地被快节奏的生活所纠结,也就更早地有了反抗行动。人们开始反思人与时间的关系,减少对速度的崇拜和依赖,更多地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以更快乐地生活,更富有成效地工作。不少人逐渐意识到,在工作中提高效率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过度忙碌并不是科学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慢生活”的理念悄然兴起,并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加拿大籍新闻记者卡尔·欧诺黑(CarlHonore)就是积极推广“慢活主义”而知名的人物之一,他还专门撰写了《慢活:全球化的减速运动如何挑战速度崇拜者》一书来传播慢生活理念。在这部著作中,他认为,“慢活”在全世界广泛地传播开来,渗透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通讯(“慢邮”)和医疗(“慢疗”)到饮食(“慢食”)和公共空间(“慢城”)。此外,他还把“慢活”分为“慢食”、“慢市”、“慢动”、“慢性”、“缓慢教育”等类型,并介绍了当下和慢节奏生活相关的动向,为人们践行慢生活理念提供了指南。
当然,慢生活早已不再是人们在书本中讨论的话题了,它被付诸实践,并出现了许多成功案例。1986年,欧洲美食作家卡罗·佩特里尼(CarloPetri-ni)在意大利巴罗洛市成立了“慢餐协会”,提出“愉悦、缓慢”的节奏才是最重要的食材。1999年,受慢餐运动的影响,包括巴罗洛市在内的四个意大利城市共同发起了“慢城运动”(SlowCityPlan),呼吁“创造一个环境,减轻人们的压力,让生活放慢脚步”。
2005年秋,意大利人布鲁诺·贡蒂贾尼成立了“慢生活艺术”组织并于2007219日在意大利米兰举办了第一个“世界慢生活日”(SLOWDAY)。这一组织号召人们扔掉闹钟和手表,找回那些被工作挤占掉的业余时间,寻求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充分享受自由,享受高科技文明的便利,而不是做时间和技术的奴隶。(原载《中国旅游报》2013920011版,作者:李庆雷,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