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旅游:回归旅游的本来面目(李庆雷)


经过20多年的推广,慢生活逐渐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慢食、慢读、慢写、慢教育、慢恋爱、慢设计、慢运动……在国内,北京798艺术区内的熊猫慢递邮局、天津6号院创意产业园内的慢生活俱乐部都在告诉我们,慢生活理念在走进中国,开始影响国人的生活,包括旅游。
    慢生活的理念体现在旅游活动中,就催生了与急行军式团队旅游有着明显区别的慢旅游。慢旅游以“慢慢走,欣赏啊”为基本出发点,提倡真正的休闲、乐活的心态、深度的体验,以寻找旅游的真谛,感悟人生的意义。慢旅游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3Sslowsimplesmall,即缓慢的、简约的、小规模的)、3Llonglowlohas,即长期的、低影响的、乐活的)、3Nnaturalnativenew,即自然的、本土的、崭新的)、3Rreadyrandomreflect,即精心准备、随遇而安、及时反思)、3Cculturecommunicationchange,即:了解当地文化、与社区居民进行交流、谋求自身改变)。具体来说,慢旅游体现为缓行、静赏、体验、闲聊、慢餐、酣睡、乐购、养生、修学、感悟,合称慢旅游的十大主张。只有在这样的旅游中,游客才能真正欣赏风景之美,与当地人进行交流,了解传统文化,发现自己内心的需求,实现自身的完善乃至人生的转变。
    在一定程度上,慢旅游是对传统旅游活动方式的扬弃,代表着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需求上看,慢旅游是旅游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结果,是新旅游者、乐活族游客积极推动的产物。从供给上看,慢旅游体现了旅游目的地对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旅游综合收入的期望,是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的要求,也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从外部环境上看,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慢旅游理念的推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为慢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保障。
    实际上,近年来出现的悠游、度假游、品质旅游、深度旅游甚至度假旅游都是对原有旅游方式的革新,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慢旅游的理念。顺应慢旅游的发展趋势,不少地方已经在研究慢旅游发展战略、策划慢旅游产品、传播慢旅游形象。例如,山东烟台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邀请日本JTB上海公司、中旅总社、广东南湖、台湾领队协会等机构进行“慢游烟台”市场考察和体验,培育“慢游”品牌。同时,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游客在路途时间缩短,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可支配时间增加。沪杭高铁开通后,嘉兴开始研究“快旅慢游”的新模式,重点培育休闲旅游产品,并提出“工作在上海,休闲在嘉兴”的口号。当然,由于产生时间较短,慢旅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目的地建设等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以推进慢旅游健康发展。(原载《中国旅游报》2013920011版,作者:李庆雷,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